• 40阅读
  • 0回复

翠峰山下“土专家”——记回乡知识青年卜振发精心培育小麦良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17
第4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翠峰山下“土专家”
——记回乡知识青年卜振发精心培育小麦良种
在中共陕西省周至县委召开的科学种田经验交流会上,一个青年小伙子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同贫下中农一起搞科学实验,培育小麦优良品种的经验体会,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称赞。他就是翠峰公社官村大队回乡知识青年卜振发。
十多年来,卜振发和本大队的干部、社员一起,坚持科学实验活动,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社员们都亲切地称赞他是翠峰山下的“土专家”。他紧紧依靠群众,培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官村一号”,近两年来在陕西、河南等省的七个县推广后,增产效果显著。一般情况下,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四。官村大队一九七○年以来,连续种植“官村一号”小麦六百亩,平均亩产六百斤以上,种子田达到七百多斤。下面记述的,是他培育“官村一号”小麦良种的事迹。
一九六一年四月的一天,刚满二十岁的卜振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从周至师范学校回到了自己家乡。不久,他被贫下中农推荐为农作物虫情测报员,为防治病虫害积极地工作。第二年夏收前夕的一天,老贫农井禹文把他叫到麦地边,顺手揪来一个麦穗,语重心长地说:“振发,你看咱队种的这麦子,是多年的老品种,还能打个好产量?你治虫有办法,能不能在培育种子方面动动脑筋?”井大叔的一席话,说得卜振发心里热乎乎的。他想:家乡的土地这么肥沃,小麦平均亩产却只有二百多斤,如果能把陈旧混杂的种子换成良种,小麦一定会大大增产。打这以后,卜振发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更加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认真进行小麦育种试验。
一九六三年,卜振发一下子就搞了七个杂交组合。不料,许多穗子很少结粒,第一次试验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这时,卜振发的父亲对他说:“娃呀,搞科学是人家专家的事,凭你那点本事能搞出个啥名堂!弄不好还会担风险哩。”卜振发想:搞科学实验,本身就包含着成功和失败这两种可能。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在科学实验上为革命作出一些贡献,就要不怕失败,不怕担风险。他耐心地把这个道理讲给父亲听,总结了失败的教训,继续坚持搞科学实验。
要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耐寒、耐旱、抗倒伏、抗病虫的小麦优良品种,必须选择好亲本。盛夏,卜振发踏遍了全大队和附近大队的许多田块,从茫茫麦海里细心地寻找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麦穗,把它作为来年杂交用的亲本。隆冬,卜振发认真地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给生长健旺的插上标记,以便扬花时进行杂交。他经过刻苦实践,使授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实率不断提高。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卜振发把敢想、敢干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寻求真知。为了培育出“官村一号”小麦优良品种,卜振发和老农一起,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历年播种的小麦品种特性,都作了具体分析,确定用分蘖多、耐寒、结实力强的“六○二八”和穗大、粒多、抗倒伏的“阿尔巴尼亚二号”作亲本进行杂交。为了掌握杂交技术,他经常废寝忘食,从早到晚不离试验田,辛勤劳动,细心操作。在育种过程中,卜振发发现用“六○二八”和“阿尔巴尼亚二号”作亲本杂交的后代,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是高个,有的是低个;有的是粗秆,有的是细秆;甚至成熟期早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什么原因呢?
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卜振发才逐渐认识到,种子后代发生的这种分离现象,根本原因是其内部因素在起作用,同时也受到外界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的影响。针对杂交种后代的这些变化,他积极为之创造良好的水肥条件,不断改进选种方法,由原来的个体选育发展到群体系选,稳定了杂交种后代的特性。卜振发经过六年的不断试验,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优良品种“官村一号”。他从实践中体会到:培育一个优良品种,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完成。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相继培育成功了“官村二号”、“官村三号”、“官村四号”等小麦优良品种。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