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县市工业要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山西长治市贯彻执行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19
第3版()
专栏:

县市工业要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山西长治市贯彻执行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调查
“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山西长治市本着这一精神,在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发展市的工业;工业发展了,促进了农业更快地发展。他们的经验可供参考。
·编者·
几年来,中共山西长治市委认真总结处理农业和工业关系的经验教训,坚决把工业转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工业发展了,推动了农业更快地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认真总结教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在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脱离农业发展工业,以致长治地区的农业长期落后。在这个“地平水浅肥源多”的高原盆地,有水不能浇田,有肥不能上地,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之间。同时,工业也未能迅速地发展起来。
文化大革命中,全市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发展农业同发展工业的关系的指示,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认真算了两笔账。
一笔是全市的账。一九五八年,全市农业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十五,工业也蓬勃发展,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猛增百分之六十以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刘少奇一伙的干扰和破坏,粮食总产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多,工业也大受影响,总产值骤减百分之五十以上。
一笔是一个企业的账。前进铁业社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大力生产小型的“解放牌”水车,支援农业抗旱,生产发展,年年盈余。后来,有些人受“支农吃亏论”的影响,追求大产品、高利润,结果,因为产品不对路,销售不出去,年年亏本。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端正了支农方向,努力生产农业急需的排灌设备。从一九七○年以来,又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年年都有盈余。
通过算账,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要办好农业,要发展工业,必须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坚持正确方向
文化大革命中,随着人们路线觉悟的提高,长治市逐步扭转了脱离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倾向。全市工业投资中直接为农业服务的投资,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一点一倍。几年时间,新建、扩建和改建了市级农机修造、化肥、农药等方面的工厂五十家,并发展了一批以农村为原料基地和主要市场的中小型工厂。一九七一年,全市支农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六点六倍,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点六,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抓水利。市委在国家计划范围内,有目的地兴办和改建了一批农用电机、铸铁、水泥和机械厂、社,积极生产电动机、水泵、水管和电线,满足水利配套的急需,使全市配成套的机井和排灌站从百分之十几,迅速增长到百分之九十五。
抓化肥。他们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发动四十多个工厂,通过社会主义大协作,用两个月的时间,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座小型氮肥厂。投产以后,已生产化肥九千二百多吨。加上国家的调剂,全市平均每亩耕地可施化肥五十多斤。
抓农机具维修。为了贯彻执行地方农业机械工业“以修为主、修造并举”的方针,这个市积极帮助农村发展社队工业,提高社队对农机具的维护检修能力。几年来,他们先后调剂和支援农村社队各种车床、刨床、冲床、锻锤、台钻、电焊机等三百多台,使全市十三个公社办起了农机修造厂,一百四十六个大队办起了四百多个加工厂和农机具修理站(组),逐步形成了一个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市的三级农机修配网。
抓农机具制造。长治拖拉机厂为了适应太行山区山高路陡,田小分散的特点,经过多次实践,试制成一种体积小、重量轻、转动灵活的“红光—10型”拖拉机。这种四轮立式小型拖拉机只有几百公斤重,耗油量小,爬坡力强,在二米范围内可以来回转弯,既可耕地、播种,又可碾米、磨面、抽水、发电,山区农民叫它“万能机”。最近两年生产了二百多台,部分地满足了山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工厂本身也得到迅速发展。
过去,长治市支援农业的产品仅有车马挽具、铁木农具等十二种;现在,已经发展到六十多种,其中包括各种耕作、排灌、农田基本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一九七二年,工业为农业提供的拖拉机有一百多台,电动机、变压器、水泵、小平车等农用机电设备和运输设备四万七千多台(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一万一千多件。
获得显著效果
由于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长治市的工农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这个市一百四十六个大队中,有五十个大队不通电,现在全部通了电。过去种地是镢头挖地人拉犁,现在每个公社都有了拖拉机站,拥有拖拉机一百四十标准台,机引农具一百四十多台,机耕面积占可机耕面积的百分之七十。过去,农副产品加工大部分靠人力和畜力,现在已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一千一百七十多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过去大片土地有水不能浇地,现在,全市建成全长四百多公里的大小灌渠二千二百五十多条,连接星罗棋布的机井、蓄水池和提灌站,初步构成了一个水利网,灌溉面积由百分之二十五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九七○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三千六百多万斤,平均每年近一千万斤,超过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倍还多。蔬菜、水果也自给有余。
随着农业面貌的改变,地方工业也迅速发展。以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地方工业总产值为一百,一九七一年增长到二百五十以上,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三。过去,这个市的工业产品,品种单调,质量不高。现在,已能生产钢铁、原煤、电动机、切削机床、锻压设备、自行车、缝纫机、棉纺织品等二百七十多种。有些产品的质量赶上和超过了国内先进水平,有二十多种产品还出口国外,受到广泛欢迎。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