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为传统工艺美术谱新篇——记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21
第2版()
专栏:

为传统工艺美术谱新篇
——记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
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在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为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苏州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生产的刺绣、缂丝、宋锦、地毯、雕刻、檀香扇、裱画、国画制品、民族乐器等工艺美术品驰名中外。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妇女从事工艺美术生产的人越来越多。目前,这个系统的女工人数已占到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中,女干部占百分之二十五。不少女工已经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在苏州从事工艺美术事业的许多老年女艺人,和其他艺人一样,在解放前也是深受压迫,过着凄苦的生活,技艺得不到发展。如今,她们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更加热爱工艺美术生产,努力挖掘和发展传统产品。著名的苏州刺绣,经过老艺人的不断总结提高,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她们创作的双面绣《小猫》,针法从疏到密,色彩由浅入深,使绣品获得了毛丝松顺、光泽柔软的艺术效果,继承和发扬了苏州刺绣的传统特色。过去一度在苏州失传的橄榄核雕,经过苏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位女艺人的努力,又发出新的光彩。她利用小小的橄榄核雕刻人像、头像,甚至用一只橄榄核雕成一只载有十几个人的游船,结构精致,造型细腻,形象生动,获得各方面的好评。
苏州工艺美术部门的各级领导和老艺人十分重视对青年工人的培养和教育,鼓励他们为革命学好技术。不少青年女工在老师傅的带动下,为继承和发展祖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奋发图强,刻苦学艺,进步很快。苏州民间工艺厂国画组的女共青团员李政宁是一九七一年进厂的青年艺徒。她从小左臂残缺,学艺有一定困难。但是她不畏艰难,刻苦地向老师傅学习。为了学会一只手能握几枝笔的技巧,她在业余时间用筷子反复练习,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一手拿三枝笔绘画的技巧。在绘画时,她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认真推敲,反复揣摹,现在已能独立创作画稿。雕刻行业,过去受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很少吸收女工。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不少妇女开始跨进了这个行业的大门。苏州雕刻厂有个镶嵌小组,女职工占百分之六十。她们不仅能够生产一般的雕刻产品,而且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要求较高的“孔雀地屏”的生产技艺,并且和男同志一道开展技术革新,缩短了“孔雀地屏”的生产时间。苏州民乐一厂的胡琴车间,关键的头道工序的生产,历来都是由男同志担任,如今也有了妇女参加进来。她们不仅很快掌握了生产胡琴的全套工艺,而且和男同志一道制作了一些为工农兵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所喜爱的京胡、二胡和板胡。
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还在艺术创新方面作出不少贡献。苏州刺绣研究所有个女设计人员擅长油画,开始她感到自己所画的作品要同刺绣结合起来有一定困难。后来在党支部的鼓励下,她和刺绣工人一道研究,设计了适合刺绣要求的油画。近年来,她先后创作了《白求恩》、《王铁人》、《金鱼》、《月季》、《北海风景》、《丰收的喜悦》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这个研究所的女职工对刺绣工艺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自古以来,刺绣一直用绸缎作底。为了表现绣品的立体感,提高艺术效果,她们试用一种新的针法,以薄如蝉翼的绡织品作底,绣制金鱼和花卉,使绣成的金鱼宛如在碧波中漫游,整个画面层次清晰,栩栩如生。这些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情赞赏。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