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书简——寄给曾经在这里战斗过、建设过的同志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28
第3版()
专栏:

大别山书简
——寄给曾经在这里战斗过、建设过的同志们
亲爱的同志们: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四十年前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之一的金寨县。这个经常为同志们所怀念的老苏区,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告诉广大读者,特别是曾经在这里战斗过、建设过的同志们。
山城展新姿
我们乘汽车从六安出发,沿着平坦的柏油公路,西行百余里,翻过当年红军攻打过的大龚岭,一座美丽的山城出现在眼前。透过车窗,看到对面山上的烈士塔巍然挺立,塔上“燎原星火”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一道宏伟的大坝,屹立在两山之间。高压电线的铁塔,跨峰越谷伸向远方。烟囱高耸,滚滚青烟喷向蓝天。清澈的史河水蜿蜒穿城而过。葱郁的树木遮掩着一座座楼房建筑。这便是四十年前曾经建立过乡苏维埃的地方——梅山(金寨县城所在地)。提起梅山,在这里战斗过的老同志们一定记得它过去的荒凉景象吧:那时这里荆棘丛生,野兽出没,几间破草房,住着几家饥寒交迫的农民。今天的梅山,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整洁的街道两旁,梧桐树亭亭如盖,书店、银行、邮电局、电影院、剧院、商店整齐地排列着。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入夜,山上山下万家灯火与天上点点繁星交相辉映,山城又是一番动人景象。
然而,从一个荒凉的山沟,到一座崭新的山城,这路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先谈一谈梅山水库。同志们都知道,史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旧社会,每当山洪暴发,恶浪滚滚,奔腾而下,千百万亩土地被冲毁,无数村庄被淹没,不知有多少人的生命被夺去。真是“大雨大灾一年光,无雨干旱遍地黄,水连水来荒连荒,野草丛生不见庄。”
党和毛主席最关心人民。一九五二年,国家决定在梅山建造大型水库,变水害为水利。老区军民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组成数百万治水大军,在深山峡谷中安营扎寨,劈山切岭。经过几年的奋战,建成了梅山水库,锁住了咆哮的山洪。从此,即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再也不受威胁了。丰富的水源不仅灌溉着安徽、河南两省的三百万亩农田,而且用来发电。梅山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相当于解放前安徽全省总发电量的三倍半,强大的电流注入华东电网,有力地支援着社会主义建设。水库建成了,旧社会留下的破败不堪的梅山镇,在居民有计划地搬迁后,全部沉没在水库的清波碧浪中,金寨人民披荆斩棘,兴建梅山新城。
老区人民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梅山是到处可见的。你们知道,解放前金寨县的工业犹如一张白纸。解放后,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山区丰富的天然资源,进行了辛勤的建设,在这张白纸上写下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炼钢、农机、化工、纺织、水泥、造纸、酿酒等十七个县办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象烂漫的山花开遍新城。就拿炼钢来说吧,密布金寨县境的河流中含有大量铁砂,可是,千百年来都白白地流失了。旧社会,虽然有一些分散在山村的铁匠炉,只能炼一些“生铁瓜”,打一点小农具,至于炼钢,从来也没有人敢想过。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老区人民,决心结束金寨不产钢的历史。可是当时既不懂得炼钢技术,又没有一台专用设备。几个机修工人和十几名刚进厂的学徒,到外地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来后昼夜苦干,硬是用大锤砸、人工卷,造出了炼钢炉壳。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一座电炉炼钢车间便兴建起来了。十几年来,梅山人民就是这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钢铁、电机、车床、水泥、纸张、打稻机、磨粉机、碾米机以及农用炸药等上百种产品上,贴上了自己的商标!
水陆交通网
我们在水库的青峰岭码头,坐上梅山自制的客轮,访问向往已久的鄂豫皖苏区发源地之一——丁埠。
如今去丁埠,可不象四十年前那样艰难了。我们还来不及饱赏高峡上的湖光山色,汽笛长鸣,“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以往需要两、三天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的丁埠,现在只要四个多小时便到了。
旧时的丁埠,“抬头山遮眼,出门路难行”。现在的丁埠却成了全县有名的水陆交通码头。登上附近的山岗眺望,宽阔的公路好象一条黄色飘带,飘向峡谷,飞上山巅;俯视人工湖上,船只往来如穿梭一般。好一派“汽车云中跑,轮船穿山行”的动人场面。象丁埠这样的变化,在全县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人民提高了路线觉悟,焕发出冲天干劲,修公路,造船只,积极发展山区交通运输事业。现在,全县已修筑公路六百七十四里,造船五十多艘。昔日交通闭塞的大山区,如今车船畅通,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贯穿南北、沟通东西的水路、公路交通网。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山区大量竹、木、蚕、茶等土特产品源源外调,大批工业品源源运进,活跃了城乡经济,加速了山区建设。同时,使老区人民从肩挑背扛的繁重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再也不受交通闭塞之苦了。
人民赢得了幸福,幸福从斗争中得来。每当人们乘坐着舒适的客车飞驰在盘山公路上,回想筑路大军激战山河的壮伟场面,总是思绪起伏,心潮翻滚。是啊,在大别山区筑公路,困难多得象那数不尽的山峰。上有高山峻岭挡道,下有湍急的河流拦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数万筑路大军头顶蓝天,脚踩险峰,战酷暑,抗严寒,踏着红军当年的战斗脚印,劈开一座座山岭,架起一道道桥梁,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斗争中,老一辈人焕发了革命青春,年青一代茁壮成长。从青山到道士冲的筑路工程中,遇到了五、六处上有悬崖峭壁、下有万丈深潭的险段。在大战龙井岩的时候,烈士的儿子、民兵排长何金一率领群众,腰系绳索,悬空操作。他们满手磨出血泡,忍着被岩石碰伤的疼痛,在悬崖上打出两万多个炮眼,用了十几吨炸药,经过三个多月苦战,终于炸平了峭壁,填平了深潭,开出了一条七米多宽的路基。
“明珠”挂满山
我们从丁埠来到花石公社,夜幕已经降临。无数电灯如同颗颗明珠,透过社员家的门窗,闪烁在山岭丛林之中。电站的隆隆声、广播里的革命歌曲声与山涧的流水声汇成一片,激荡山谷。有多少艰苦奋斗办电站的动人事迹呵!三战洪水的江湾生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九六六年冬,数九寒天,大地冰封,江湾生产队的社员在老队长江文汉带领下,破冰下水,打眼放炮,炸开一块块巨石,在河边石岩上打出了机坑,砌起了拦水墙。以后,工程进入紧张阶段,接连几天瓢泼大雨,巨大的山洪倾泻而下,把整个工程冲毁了。面对乱石成堆的工地,江文汉他们毫不泄气,决心把被大水毁掉的工程修复起来。二十多个男女社员大干五个月,修复了机坑,砌好了拦水墙,盖起了机房,正准备安装发电设备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大雨造成的特大山洪,又把电站的主要工程冲毁了。江湾群众在社队党组织的领导和兄弟队的协助下,困难面前不低头,山洪面前不让步,一直奋战到一九六九年一月,终于建成了一座八瓩的小水电站。
艰苦奋斗结硕果,迎来明珠挂满山。江湾电站的建成,为全社办电树立了榜样,培养了技术人材,提供了办电经验。现在,象花石这样的小型水电站,全县共有一百四十七座,为当地人民的灌溉、粮米加工、照明、广播服务,到处呈现一派“电灯亮,广播响,水上山,机打粮”的欣欣向荣景象。
亲爱的同志们,这里的变化是太多了,不是一封信能够写完的。有机会还是请你们到这里亲眼看看吧。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大别山区雄姿英发,正以从未有过的战斗步伐向前迈进!
靳 枚 卢 彤(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