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祖国各地 日新月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3-28
第3版()
专栏:

祖国各地 日新月异
千里沅江运木忙
“劝郎乖,劝郎乖,劝郎莫去放木簰(音牌,即大筏),放簰那有几个好,水上死了滩底埋。”滔滔的沅江水,由于河道弯曲,水流湍急,礁石林立,险滩密布,解放前,不知吞噬了多少运木工人的生命。
一九五五年以来,党和政府领导治河大军,苦战三个冬春,把沅江河道整治一新,仅暗礁就炸掉了一百多处,并在沿河设置了安全航标,使木簰可以安全而下。
广大运木工人为了加快木材运送,大搞技术革新,一九五八年创造了全国第一台平车装簰机,提高工效五倍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又创造了装运木材的新的流水作业法,工效比原来又提高四倍多。
如今,沅江江面上真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湘西山区十个县的木材和楠竹,从这里源源运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
红 日 照 纸 乡
驰名中外的安徽泾县乌汐宣纸厂,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上。高大的水塔,耸立云天;一行行高压电线,伸向远方;绿荫丛中是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厂房;山上松杉挺拔,青檀摇曳;清澈晶亮的汐水绕厂而过。这些都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宣纸是我国著名的特种手工业品之一,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种纸具有色泽洁白,纹理美观,折叠无伤,经久不变等特点,享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的盛誉,除了用于国画、书法、版印、装饰和保存历史文件外,还广泛用于水利、化学和石油工业方面,是测沙、制药和炼油中良好的滤纸材料,畅销世界各地。
全国一解放,红日照纸乡。现在宣纸的生产完全改变了旧社会那种设备简陋,操作落后,“冬天水里泡,热天火里烤”的状况。许多笨重的体力劳动已被水力、电力和机械所代替。过去,宣纸工人在地主、资本家的皮鞭下,吃的猪狗食,穿的麻袋片。“好汉不当宣纸郎,讨不起老婆养不起娘。”这个民谣道出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解放后,宣纸工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高兴地说:“宣纸白如绢,红日照心间,紧跟毛主席,一步一层天。”
贾汪一条街的变迁
座落在徐州东北角的贾汪煤矿,是座古老的矿山。在旧社会,这是一座人间地狱。就拿贾汪老矿的一条街来说吧,解放前,这条街有半里长,不但没有什么工厂,也没有什么商店,只有一些小摊小贩。有的工人,白天下井刨煤,晚上无家可归,只好在街头露宿。有的被生活所迫,就在这条街上卖儿卖女,因此,这条街又叫“卖人市”。
解放后,奴隶做了主人,这条街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长达十余里的柏油马路两旁,盖起了一幢幢楼房,光工厂就有了二十四座,成批生产六、七十种工业配件和多种机械产品。原来只能生产桌椅、条凳的木器厂,现在已发展成生产多种型号打火机的打火机厂;原来只有两把铁锤、一个火炉的砸洋铁壶的地方,现在变成拥有压板机、冲床等四十多台设备的现代化高频瓷厂。
同解放前相比,工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老工人陈安凯,解放前就住在这条街上。因为不能糊口,把自己的女儿卖掉了。解放后,党和政府帮他找回了卖去的孩子,全家得以团聚。现在,陈安凯是面粉厂的工人,大儿子是国家干部,二儿子是解放军战士,三儿子是钢铁工人,找回来的女儿也当了机械工人,一家人过着美满的生活。陈安凯一家的变化,是贾汪矿工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