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用辯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农业生产 中共江苏省徐州地区委员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03
第2版()
专栏:

用辯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农业生产
中共江苏省徐州地区委员会
近两年来,我们认真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一些成果。一九七一年全区粮食总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一成多,初步改变了我区多灾低产的面貌。
调查研究 正确地认识自然
徐州地区处于沂、沭、泗河下游,是鲁南排泄洪水的走廊,历来易涝易旱。三分之一以上土地是泡沙盐碱地,农业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正常年景,粮食亩产只有二百来斤。长期以来,有的人说徐州地区
“穷在水上,苦在碱上,难以改变”。徐州地区的面貌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呢?这是摆在面前的尖锐问题。
恩格斯指出:“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反复学习这个唯物主义观点,觉得要想改变徐州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首先要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徐州地区的情况,才能提出方针和计划。这就是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办事。
我们深入基层,同各级干部一道走访有经验的老农,察看各县的主要山头、河道和洪水走向,查阅了二十多年来的有关资料。我们全区一千二百多万亩耕地,百分之二十是丘陵山区,百分之五十是平原坡地,百分之三十是洼地。徐州地区东部年平均降雨量八百至一千毫米,西部六百至八百毫米,大都集中在七、八月份,常常造成数百万亩农田成灾。所以,每逢雨季,洼地受涝,平原坡地受渍,而旱时又受碱。旱、涝、碱,归根结底是个“水”害。群众形容说:“俺这里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可见,水的问题是我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要改变我区多灾低产面貌,关键是要变水害为水利。
怎样变水害为水利呢?我们总结了湖洼地区的后行大队、沙碱地区的小贺生产队和丘陵山区的黑林公社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的经验,用典型来指导全面。
新沂县后行大队地势低洼,两千多亩土地,分布在三个洼湖里,十年九淹。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开挖排灌渠道,平整土地,改种水稻。一九七○年粮食亩产闯过千斤关,过去的“锅底洼”、“蛙子汪”,变成了排灌配套的稳产高产田。
睢宁县高作公社小贺生产队的土地是个盐碱窝。一九六四年以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沟洗碱,破土扒碱,把一百多亩重碱地扒了半尺到一尺深,接着又修渠打井,做到排灌配套,旱涝保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
赣榆县黑林公社,全部耕地分布在三百六十七座岭头上和一千一百多条山沟里,百分之七十是石渣地和包浆土,过去常年产量不过百十斤。公社党委发动群众大搞以深翻整地修梯田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工程,对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整修梯田一万五千多亩,兴修小型水库、塘坝一百一十三座,挖环岭渠道六十四条,基本上实现了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昔日荒山秃岭,今日林茂粮丰。
这些先进单位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是消极被动,为水所害,还是兴修水利,改造自然,叫水为我所用?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如果只看到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看不到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看到洪水和内涝的危害,看不到通过治理可以除害兴利,就只能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做大自然的奴隶;反之,以大寨为榜样,依靠群众,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多灾低产的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那种所谓“难以改变”的悲观论调,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是从广大干部和群众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革命实践出发,而是从自己主观臆断的所谓“原则”出发,并企图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个“原则”,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这在认识路线上是完全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下决心认真推广后行、小贺、黑林等单位的经验,努力改变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实践 能动地改造自然
《反杜林论》和《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认识到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要认识自然离不开实践,要改造自然更离不开实践。
我们从调查研究中感到,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因地制宜地把旱田改成水田,是改变我区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在旱改水的过程中,充满了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有的人因循守旧,怕苦畏难,不敢变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讨论。大家分析了本地区、本单位的自然条件,学习了后行大队等先进单位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经验,决心利用一切水源,开沟、挖渠、打井、扒泉,努力创造条件,把旱地改成水田。铜山县塔山公社头一年大面积种植水稻,由于没有经验,许多稻秧发黄,逐渐枯死。公社负责同志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正确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的伟大教导,亲口尝了三十六个生产队的秧板土,终于找出死秧的原因,主要是水太浅,碱性大。于是,他们发动群众引水洗碱,及时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干劲和智慧鼓舞了我们,并使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三大革命运动的主人,是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就能克服困难,夺取旱改水的胜利。敢不敢于实践,是坚持唯物论还是搞唯心论的一个分水岭。因循守旧、怕苦畏难的人,不敢变革,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认识路线上必然导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在兴修农田水利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开始,有的同志认为,既然我们这儿是“洪水走廊”,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就应该是排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地方出现了重排轻灌的倾向,造成一些水利工程排灌不配套,现有水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有些地方洪水排除之后又需要抗旱。近两年来,我们同干部、群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治水方案。例如:骆马湖边和中运河两岸的一百九十四万亩土地,上游洪水下泄,这里首当其冲,洪涝灾害频繁。我们加强了对这个地区水利建设的领导,注意排灌结合。每到冬春,就组织民工投入治水战斗,疏浚主干河道,整修险工险段,加固复堤,机电排灌动力增了一倍,基本上实现了大灾不减收,小灾能丰收。一九五七年上游来水不到五千流量,这里已是一片汪洋。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注入骆马湖的水,大大超过五千流量,这里却是丰收。这件事说明,排和灌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只有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排与灌结合起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两年多来,全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两湖(微山湖、骆马湖)、两库(石良河水库、塔山水库)、四河(沂河、沭河、新沭河、大运河)和一个分洪道(运河分洪道),继续进行了治理。根据我区的地形特点,从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长远观点出发,本着“小型为主,配套为主,自办为主,当年受益”的精神,注意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区旱涝保收农田增加了三倍,初步治服了盐碱,战胜了水害。过去为水所害,现在水为我用,这是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勇于实践的结果。总结经验 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即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比较全面。我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也是由不够全面到比较全面,逐步深化的。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加深认识,才能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
我们在总结一九七一年的农业生产经验时,首先肯定了旱改水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看到,在作物布局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少数地方,由于没有能够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水旱兼顾注意不够。我们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正确的坚持下去,不合理的得到纠正。在安排作物布局时,强调既要有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因地制宜,正确处理水旱关系。在巩固提高旱改水成果,有条件的适当发展水稻面积的同时,种足种好了三麦、玉米、山芋、棉花、油料等旱作物。东海县一九七一年种植八十万亩水稻,获得了好收成,粮食总产比一九七○年增长两成。一九七二年,我们和县委一起研究,合理调整了水旱作物布局,东部湖荡地区缩小了旱作物面积,扩大了水稻面积,西部丘陵地区减少了水稻面积,扩大了旱作物面积。这一年仍然种植八十万亩水稻,粮食产量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又增长两成。去年春天,丰县县委研究作物布局时,我们先后两次和县委、公社党委的同志一起,看地形、查水源,经生产队讨论,重新修订了作物布局方案,把原打算种植十九万亩水稻的计划改为种十五万亩。结果,这个县的水稻和各种旱作物都获得了丰收,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就这样,一九七二年,由于我们认真总结了经验,全区战胜旱、涝、风、雹、低温等各种自然灾害,不仅水稻获得了好收成,旱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实现了水旱作物双丰收。全区粮食总产比上一年增长一成多,棉花增长六成,油料增长四成多。事实有力地说明,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必然性,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才能获得自由,达到预期的目的。回顾几年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斗争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人们的认识永远没有止境。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学好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不断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武装头脑,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