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千里长渠万人管水——四川省营山县依靠群众管理千里渠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04
第2版()
专栏:

千里长渠万人管水
——四川省营山县依靠群众管理千里渠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水利建设是为群众兴利除害的事情,广大群众都关心它,更应该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营山县千里渠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生动地说明了只靠少数专业人员冷冷清清地干,是不容易干好的。必须走群众路线,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大家组织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他们原来只依靠少数人的专业队,管不好;忙时又加上临时工,还是管不好。后来实行专业人员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就出现了千里长渠,万人管水的动人局面。这篇报道值得一读。 编者
四川省营山县千里渠的管理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路线的教导,依靠灌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群策群力,管渠管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战胜旱灾,促进生产作出了贡献。一九七二年,千里渠灌区虽然遭到严重伏旱,粮食总产量仍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五,超过当地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
少数人管 经常被动
一九五八年开始兴建的千里渠工程,是营山县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大搞群众运动的产物。经过十多年来陆续建设、配套,目前全灌区共有渠道三百多条,全长一千二百多里。千里渠串联着九座水库、三百多处塘、堰,构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可灌面积达十四万多亩,约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千里渠靠谁管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最初那几年,在三大干渠的四百多里地段上,所有工程养护、灌溉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工作,全由管理机构的一百八十名专业人员包了下来。这些同志风里来,雨里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想把事情办好。可是事与愿违,越“包”问题越多,越“包”工作越被动,年年渠道淤沙挑不完,堤埂垮塌修不完,有些用水矛盾也不容易解决。在旱象严重、大家都要用水的时候,矛盾更为尖锐:下游社、队想放水,上游社、队想拦水;渠首的社、队用水方便,有时有浪费;尾渠的田干得很严重,有时水还放不过来。群众批评说:象这样管法,你们再增加一些专业人员也管不好。
后来,管理人员又想了一个办法:每逢用水季节,请一些临时工协助工作,在干渠的每一个分水闸上都派人轮流值班,守住“龙洞”,把住闸门,不让人随便拦水放水。在工程养护方面,也是发现哪里有毛病,就请一些临时工去维修。有一年,他们用了一百五十多个临时工,灌溉面积却减少了。群众对这种作法还是有意见。
第一种办法行不通,第二种办法也行不通,到底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交给群众管。
“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管了几年都没管好,请临时工帮助也没管好,难道交给群众就能管好吗?”当时,不少管理人员都这么想。
一些老贫农社员对他们说:千里渠是群众修的,群众受益,谁能不关心?你们少数人包是包不了的。不是说不要专业人员管,而是说专业人员要和群众一起管,才能管得好。
在北干渠的石山铺支渠,有城附公社的三、四、五三个大队共同受益。过去,中游的四大队和下游的三大队受益较少,上游的五大队常常在天旱时拦住渠水,其中很多水漫灌流失,浪费了。以后他们联合组织起支渠管理委员会,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依靠群众管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到用水季节,他们事先组织各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管水员,对渠道养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把农田灌溉面积和需水数量调查清楚,交给渠道管理站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到放水时,由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和群众管水员一起,本着“先远后近,照顾急需”的原则,先灌下游,后灌中游,最后灌上游,做到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既保证了各受益队农田都能得到灌溉,又增强了革命团结。
这一活生生的事例,使千里渠的管理人员很受启发。他们真正懂得了,不仅水利工程的兴建和配套必须依靠群众,管理工作同样必须依靠群众。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才能掌握管水的主动权。
依靠群众 潜力无穷
在千里渠建立了灌区代表大会制度,从组织上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每年在春灌和冬修之前,召开代表大会,讨论有关管理工作的问题,把灌区广大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党的水利方针、政策以及灌区情况交给群众,使大家胸怀全局,心中有数。
为了把群众管理与专业人员管理结合得更好,全灌区还建立了一百四十多个灌溉联合管理小组,在渠道的一定地段上,由当地生产队推选一名社员担任管水员,打破行政界限,统一管水用水。任务完成后,这些管水员仍回本队。他们的劳动报酬,采取评工记分的办法,参加本队收益分配。目前全灌区共有这样的亦工亦农管水员七十多人。他们人熟地熟,联系着各受益生产队的管水员,形成了一支广大的群众管水队伍。这样,千里渠的专业管理人员虽然从原来的一百八十人减少到四十四人,可是他们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比过去密切得多,工作也深入得多了。过去专业人员只管渠上一条线,现在要管渠下一大片;过去只管渠管水,现在还要管塘管田,群众反映很好。
千里渠刚刚投入灌溉的那几年,各受益队不论是否用水和用水多少,一律按灌溉面积交纳水费。这样,上游社、队有时利用方便条件多放水,下游社、队由于用水不足而不愿交水费,对管理工作也不大关心。现在的办法是合理负担。各受益社、队除了按灌溉面积交纳少量基本水费外,主要按实际用水量交费。这样,促进了各受益社、队节约用水,减少了水费开支;同时也调动了他们自办小型水利的积极性。据统计,自从实行这一办法后,全灌区每年可以节约用水一百五十多万方,多灌农田五千多亩。
管理工作的改进,还调动了群众对工程养护的积极性。干、支渠的岁修和经常性的养护工作,由管理站按灌溉面积大小,划分地段固定给各受益队负责,并按工程量大小合理计工。支渠以下的小渠道,由受益队自己负责维修。近几年来,各受益队都能自觉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程养护任务,还在渠道背坡挖蓄水坑和沉沙池,种植树木,保护堤埂,减少了水土流失。过去每年岁修需十万个劳动日,现在只需五万多个劳动日就完成了。
万人管水 旱涝保收
一九七二年的严重伏旱,对千里渠的管理工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早在旱象刚刚露头的时候,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就向群众管水员作了交代,让大家作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七、八月份,骄阳似火,酷热逼人,旱象极其严重。几座大水库的闸门打开了。清澈的库水,以最大的流量,沿着三大干渠滚滚奔流,通过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流入田间。这时,水稻正含苞抽穗,需要大量水分。一滴水,一粒粮,滴滴流到灌区人民的心坎上。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和群众管水员一齐上阵,在千里长渠上,出现了万人管水,抗旱保丰收的生动景象。
北干渠的流水,只三天三夜就放到了一百三十里外的尾渠。茶盘干渠从渠首到尾渠小桥公社青岩铺一百里的距离,只两天半就把水送到了。
回龙公社位于南干渠渠首。社员们说:我们在幸福水库嘴巴底下,条件好,风格要高,要多替尾渠的社、队着想。在八月份旱象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主动把水让给增产公社灌田。五大队出动一百二十多人,帮助增产公社七大队抢修了九十米渠道,引水抢救禾苗。城附公社七大队的三百亩晚稻旱了,本来有渠水可以灌溉,可是当他们听说下游一大队有五百亩晚稻田严重缺水时,立即把渠水让出,自己从刚刚收完中稻的板田里提取余水灌溉晚稻。
这一切,使人们想起了解放前——一九三七年大旱五十天,赤地千里,四出逃荒的悲惨往事。人们也想起了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回龙乡大垭口、烂泥沟一带,八百多人用四百多架水车,一连车水二十多天的苦战抗旱的情景。人们还想起了几年前,上下游社、队之间,为争水而妨碍团结的种种矛盾。现在,这些现象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群众修好了千里渠,也管好了千里渠,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