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为革命推一辈子粪车——记上海清洁卫生战线上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04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推一辈子粪车
——记上海清洁卫生战线上的知识青年
“我们要为革命推一辈子粪车。”上海许多青年清洁工人豪迈地这样说。
从一九六八年以来,上海市有两千二百多名知识青年相继走上清洁卫生战线,朝气蓬勃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凌晨,当人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们已推着清洁车,穿过大街小巷,有的沿途收集各家各户的粪便和里弄垃圾箱里的垃圾;有的在林荫道上清扫落叶和纸屑。还有的清洁工驾驶着卡车,把一桶桶粪便、一堆堆垃圾送到黄浦江沿岸的码头,然后转运到郊区农村。他们以光荣的劳动,迎接着蓬勃战斗的城市的黎明。
上海解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很多新建的工人新村和居民点,都装有抽水便池。但是在一部分老式的街道里弄里,居民仍然使用马桶。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倒马桶、扫垃圾,同其它革命工作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但是,在社会上,有些人的头脑里还有鄙视倒马桶的清洁工人的资产阶级思想。知识青年们走上清洁工作岗位,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决心与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决裂。
女知识青年刘国维,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在南市区清洁管理站工作。第一天,她推着粪车来到弄堂,想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放开嗓门,招呼居民们来倒马桶,可是却怎么也喊不出口。几位热心的居民看到她怕难为情,就主动出来帮她?喝。这件事,引起了刘国维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责备自己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怎么能这样对待革命工作。她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为人民服务》等著作,认识到自己怕难为情,是因为没有“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她决心冲破旧思想的羁绊,第二天再次来到这条弄堂时,鼓足勇气,响亮地喊出了第一声催倒马桶的招呼声。从此,她每天精神抖擞地推着七八百斤重的粪车,来回走二十多里路,热心地为居民服务。
闸北区清洁管理站的张惠林第一次同老师傅去掏粪,看到老师傅熟练地把粪从粪池里整桶整桶地掏上来,而自己虽然溅得一身粪水,却翻来翻去提不上粪桶。她下决心苦练技术和臂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她不仅在上班时跟着老师傅学习,下了班还经常站在粪坑旁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臂力大了,掏粪技术也熟练了,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她每天不仅把自己负责地段的粪池掏干净,而且主动帮助一些年老体弱的清洁工掏粪,直到把要掏的粪池都掏完,才回去休息。
上海广大青年清洁工在工作中努力为人民利益着想,宁愿自己多吃苦,不给群众添麻烦。普陀区清洁管理站陈爱民负责的地区,有一户人家靠近郊区,他就每天都推着粪车绕道到那里去一次,单独为这户人家服务。普陀一村中有几十户工人家庭,因为是三班制,上下班时间不一。陈爱民就增加服务次数,每天早晨五点钟去一次,七点钟又去一次,方便工人群众。普陀区清洁管理站的胡宝敏,有一次冒着大雨推着粪车来到一条里弄,由于里弄里积了水,车子推不进去,她就让居民把马桶放在门口,自己趟着水,把一家家的马桶提到弄堂口去倒,洗干净了再还给居民。当大家称赞她时,她说:“为人民服务最光荣,为革命推粪车是我应该做的事。”
战斗在上海清洁卫生战线上的这批知识青年,除了搞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外,还努力为支援农业作出贡献。去年二月,正是郊区油菜施肥季节,需要大量肥料。虹口区清洁管理站的知识青年专门组织了“突击运肥队”,利用休息时间,捞隔沟,铲垃圾,将一车车污泥、垃圾送往郊区支援农业生产。市肥料公司的知识青年同老工人一起,总是风雨无阻,每天将一万一千多吨肥料运往上海郊区和江苏、浙江等省的农村。去年八月的一天,由于受台风影响,上海刮起九级大风,下着倾盆大雨,黄浦江上雨雾弥漫。堆放在沿江岸码头上的粪便和垃圾,如果不及时运走,将会随着风雨冲入江内。这个肥料公司的知识青年们毅然开出拖轮,冒着狂风大雨,在风浪的颠簸中,把这些肥料安全运到农村,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称赞。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