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百里水乡展新图——记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08
第2版()
专栏:

百里水乡展新图
——记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成就
江苏省长江北岸的里运河以东,有一片广阔的水乡。这里,新筑的圩堤象一道道城墙屹立在水面上,新开的河道象一条条玉带伸向远方。站、闸、桥、涵星罗棋布,圩边渠旁绿树成行。纵横交错的渠道引来长江运河水,灌溉着万顷良田。夏季麦浪翻滚,秋来稻谷飘香……。这就是过去被称为千年老灾区的扬州里下河地区。解放以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同水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特别是近两年来,他们以大寨为榜样,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建成了一批又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使这个地区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
建设更多的高产稳产农田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前几年里下河地区水利建设的成绩很大。随着入海港口的拓浚和控制,江都引江枢纽工程的续建,大运河的整治和骨干河道的疏浚,洪水威胁大大减轻,卤水危害已经消除,灌溉水源有了保证,排灌条件有所改善,全区二百八十万亩一熟沤田全部改成了两熟良田。在大好形势下,如何深入学大寨,加速农田基本建设?一九七○年,扬州地区党组织认真学习昔阳县的经验,深入调查了里下河的历史和现状,从本地学大寨先进典型泰县河横大队的经验得到启发。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在根治了水患,粮食亩产过了千斤之后,继续革命不停步,有计划地改造旧河网,建立新水系,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达一千四百多斤。地区党组织及时总结推广河横大队的经验,要求各地把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学大寨的重要内容。一个学大寨、赶河横的群众运动,迅速在全区蓬勃展开,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
兴化县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破除了一部分人的水利建设到顶思想,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两年来,兴化县完成了两千多万土方工程,疏浚、拓宽、开挖了南北向的渭水河,新建了排灌站、水泥桥、倒虹吸和水闸等两千七百多座。同时,改造圩口,加高联圩,建成了三十多万亩高产稳产田。这个县去年虽然遭受低温、病虫、雨涝等自然灾害,但粮食产量仍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加七千多万斤。
因地制宜 全面规划
扬州里下河虽属水网平原地区,但地形复杂。这个地区的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治理规划,保证了水利建设速度快,效果好。
高邮县在水利建设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社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长远规划;有的社队战线拉得太长,兼顾当年生产不够,结果花工不少,收益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委组织了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三结合勘察小组,对全县水系作了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全县大部分耕地属于圩区,地势低洼,圩口分散,圩堤低矮,容易受到雨涝灾害的袭击。沿运河的三十多万亩良田,虽然水利条件较好,但有些地方内部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漫灌串灌现象严重,不能适应稳产高产的需要。县委进行了认真讨论,既考虑到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又考虑到当年生产的需要;既考虑到建立新水系,又考虑到合理利用旧河网。他们全面安排,制定了一个分期实施的长远规划。由于这个规划符合实际情况,正确处理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群众治水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根据规划,他们在圩区以联圩并圩、加固圩堤、开挖沟渠、搞好圩内配套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几年来,把两千多个零星分散的小圩联成一百七十多个大圩,圩顶填高普遍达到三点五米,可以挡住解放以来出现过的最高水位。圩内工程逐步配套,灌排分开,初步做到能挡、能灌、能排、能降。在沿运河地区,他们以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为重点,调整了水系布局,新开和浚深了渠道,使沿运河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里下河地区在制订治水规划时,还注意全盘考虑综合治理,让一锹土发挥几锹土的作用。近两年来,宝应县子英河公社在兴修水利中,结合改土、治碱,把一万多块坑坑洼洼的小田块,平整为两千多块条田,达到灌排自如,并把高沙田、粘性土改造成了适合作物生长的沙粘土。他们把治水同绿化、养殖、发展交通事业结合起来,在河坡堤旁植树一百九十多万株,利用水面养鱼二十万尾。过去交通不便的“实心地”,已变为河河相连能行船,路路相通可行车的地方。他们还利用水力资源,土法上马建成了小型水力发电站。
经受考验 灾年丰收
两年来,扬州里下河地区的人民群众,共完成八千五百多万土方工程,发展机电排灌动力六万马力。运动规模之大,工程进度之快,收益面积之多,都超过以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在抗灾斗争中显示了越来越大的威力。去年,这里先后经受了病虫、雨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但无论是沿运河的自流灌区、水网圩区,还是湖荡洼地,百里水乡,普庆丰收。去年全区比前年增产粮食一亿三千多万斤。
历年低洼易涝的宝应县,去年夏季连降暴雨近三百毫米,河水陡长了一米多。但由于近二年大搞了以排涝为主的水利建设,开挖了二十条主排河,兴建了三百多个机电排灌站,建造了成千上万的田间小型配套工程。汹涌的大水沿着新开的主排河顺流而下,全县二百多个圩口安然无恙,圩内积水只两三天即全部排出,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状况,全年粮食又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产四千多万斤。
低产地区改旧貌,高产地区又创新。地处里下河“上洼”的泰县沈高公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按抗御历史最高水位的标准建好圩堤工程,两万七千亩农田全部旱涝保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过了千斤。近两年,这个公社兴修了大量田间配套工程,做到内外、高低、排灌三分开。去年六七月份,这里连降三次暴雨,总雨量达四百毫米,上游客水汹涌而来。但是,登上沈高大堤,眼前却展示了一派动人景象:堤外浪花接浪花,堤内一片好庄稼。一股股水流,穿过蛛网般的田间沟渠,在机塘闸口汇集,一座座电动排灌站,昼夜不停地吞吐,把积水喷向堤外。在外河水位高出地面一米的情况下,社员们从容不迫地加强田间作物的管理。一九七二年灾害和一九六九年相似,但粮食产量却比一九六九年增长近八百万斤,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还增产九十多万斤。平均亩产达一千二百多斤。
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增产,也带动了植树、养蚕、养鱼、养猪等多种经营的大发展,去年副业产值比前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大家决心在一九七三年里,鼓足更大的干劲,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为革命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