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探索药材生产的规律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1
第3版()
专栏:

探索药材生产的规律性
湖南岳阳县药材公司生产培植组
我们从来没有种过药,后来同贫下中农一道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反复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了药材生长的一些规律。
外地的药材是怎么安家落户的?
浙贝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药材,原产于浙江沿海,一九六六年开始在岳阳试种。我们照着浙江的办法搞,他们的厢面六尺,我们也开六尺,他们的沟深四寸,我们也挖四寸。可是收获时使人大吃一惊:下七百多斤种,只收三百多斤药,质量也显著退化。
我们到药圃里观察,发现有一块地上的浙贝几乎完全失收,唯独地角一边那几厢产量特别高,颗粒也非常饱满。原来这几厢在地尾上,厢面比别处要窄一半;而且正靠山边,排水沟挖了一尺多深。再加上这里沉积了山上冲刷下来的细沙,地面也比别处高。
这说明什么呢?毛主席教导说:“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浙江种浙贝的经验,是浙江的同志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对当地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岳阳与浙江路隔上千里,土质、气温、雨量都有所不同,办法也就不能照搬。在浙江,浙贝是种在平原黑沙地里,底层多沙石,渗水力强,加上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均匀,易于排水。因此,开六尺宽的厢面,四寸深的浅沟,地里也不会积水。我们这里是山区,土质带粘性,底层是板土,厢面宽了容易积水。同时山里雨大雨急,沟浅排水不及时。经过这样的分析总结,大家懂得了,引种外地药材,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勤于实践,善于分析。如果不花气力,依样画葫芦,就会违背唯物论和辩证法。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年引种浙贝时,我们就把厢面改为三尺,排水沟的深度改为一尺以上。又考虑到地面水分散失慢,就把旁枝多、叶面宽的套种作物黄豆改为单秆窄叶的荆芥。药苗发病率高,就先把种籽消毒。这样,终于使生长海边的浙贝在岳阳山区安家落户了。有些场队的亩产量还超过了老产区的水平。
田里的药材是怎么搬家上山的?
按规矩,有些药材需要种在田里。但我们县山多田少,占用农田多了,会影响粮食生产。为了解决粮药争地的矛盾,我们决定把田里的药材搬家上山。
白术这种药,一直种在田里。我们想,这药对土地的选择性强,从田里搬到山上去,肥料一定要多。于是,除下足基肥外,又追了几次有机肥。但是,上山的白术都没有成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才认识到,我们只注意了肥料这一个因素,并没有全面认识白术在山地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后来,我们继续在山上试种,并同田里的白术进行对比,做好详细记录。一年多后,我们发现,无论是种在哪里的白术,肥料、水分、虫害都对它的生长发生影响,其中以水的影响为最大。春天,阴雨连绵,田里一部分积水地的白术渐渐转黄,山上排水良好的白术却长得绿油油的。夏天,久晴不雨,田里保水,白术枝繁叶茂;山上干旱,白术却慢慢变枯。这就说明,种白术,并非田里一切皆好,山地一切皆差。过去我们在田里能种成功,是因为注意了春天排涝;在山上试种失败,是因为忽视了伏天抗旱。
此后,我们除了施足肥,多除草,勤除虫外,特别注意抓住伏天抗旱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在山地开挖围山渠道,修建小塘小坝,伏前还准备一批发酵的块尿混合物和石膏,遇到旱情,立即兑水灌溉保苗。这样,使上山的白术闯过了三伏天。现在,我们县海拔一千一百米的大云山顶都种上了白术,亩产鲜货达到八百斤。经验表明:药材生长,都有它特定的条件,问题不在于种在田里还是山上,而在于能不能满足它所必需的生长条件。只要在山上创造了田里药材生长的条件,它们完全可以“搬家上山”。几年来,我们根据这个道理,大胆实践,把十几种田里生长的药材搬上了高山。
野生药材是怎么改为家种的?
医疗事业的日益发展,靠采集野生药材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了。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一些野生药材改为家种,使它们能按一定的计划发展。
起初,有些同志信心不足,认为野生药材改家种,选苗难,移墩难,成活难。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毛主席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进行分析,认识到野生药材生长状况不平衡,但选择范围广阔,只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就能选好壮苗;野生药苗移墩可能伤筋动脉,但是这些药材,野生野长,抗旱抗病和再生的能力比较强,容易适应环境的改变。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把野生药材看作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明确,信心倍增。我们开始进行家种丹参的试验,得到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他们从山上、湖边,选挖又粗又壮的野苗送给我们,又帮助我们加强管理,精心培育。采收的第一批家种丹参根筋粗壮,表皮光滑,每墩产药量提高将近二十倍。
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要将丹参大面积家种,单靠采挖野生药苗,数量是有限的,又不宜远距离移栽。我们不断摸索繁殖家种丹参的新路。先采取插红薯藤的办法,裁剪芽头进行分栽,但是产量不高。后来,我们又变无性繁殖为有性繁殖,先采籽育苗,然后大面积移栽。这样,就使家种丹参迅速发展起来。
丹参家种的成功,为其它野生药材改家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广大社员因地制宜,大胆进行实践,使六十多种野生药材改成了家种,保证了这些药材能够稳定地、有计划地发展。
多年生药材是怎么缩短成熟期的?
多年生的药材,从下种育苗到成熟采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能不能使这类药材加速生长,提前成熟呢?这是我们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拔苗助长”地蛮干,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人在自然面前是不是只能听任摆布呢?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排斥一切超越客观条件许可限度的主观随意性,但是十分强调发挥客观条件许可的人的革命能动作用。
厚朴是一种多年生的林木药材。有一年,我们在山上播下的一批种籽,在土里埋了两、三年才发芽,四、五年以后还只长到米把高。后来,又计划播种厚朴,我们同社员们认真总结教训,发现厚朴从下种到发芽,并不是非要在土里埋两、三年不可,而是因为这些种籽是干存的,外壳坚硬,入土以后要待外壳腐烂炸裂,胚芽才能破土,生长时间就长了。于是,我们先把种籽拌上牛粪沤起来,每天浇一次温开水,促使外壳发酵腐烂。结果这批种籽播下去,只两个月就发芽了。我们又加强管理,一年多时间就长到两米多高。
以前,多年生的林木类药材都直接点播在山里,工作粗放,幼苗敌不过杂草和其他成林的争肥,生长很缓慢。现在我们对有些药材采取苗床培育的方法,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上山。上山以后,又及时中耕追肥,大大加速了这类药材的生长,缩短了成熟年限。林木类药材是这样,其他多年生药材也是如此。种黄芪,过去没有追肥和灌水的习惯,一般要二、三年才成熟。去年我们播种了一块地的黄芪,施足基肥,及时浇灌,勤除杂草,结果只经过半年多时间就开花结果,根茎符合药用标准。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就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毛主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们决心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作指导,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索那许许多多还没有被我们认识的东西,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尽一分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