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克勤克俭办企业——记重庆制药七厂职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4
第3版()
专栏:

克勤克俭办企业
——记重庆制药七厂职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庆制药七厂于一九五六年建厂投入生产,当时只有一百多名工人,不到六百平方米的厂房,靠着一些坛坛罐罐生产仁丹、金灵丹、清凉丹等普通药品。
十多年来,这个厂沿着毛主席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奋勇前进。现在,厂房扩大了,过去制药的坛坛罐罐大部分已为机器所代替,工厂职工发展到三百多人。一九七二年总产值比建厂初期增长三十多倍,一年上缴的利润就超过了国家给这个厂投资总和的二倍以上,生产的药品也由初期十多种增加到五十多种。去年,这个厂试制和生产了十余种治疗老年支气管炎、肿瘤、大面积烧伤、溃疡等病症的新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新的贡献。
这个厂生产发展了,由穷变富了,但是,职工们克勤克俭办企业的传统作风没有变。
一九五六年建厂开始,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扛着镢头,率领一百多名工人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小山坡上,斩荆棘,平地基,搬石头,修房子,很快就用竹席棚和油毛毡盖起了一间间简易厂房和职工宿舍。建厂的头一年,就为国家创造了上百万元的财富。现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关金太,是文化大革命前夕来到这个厂的。他坚持同工人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把勤俭办厂的传统一直保持下来。
老工人出身的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宁捷,是厂里有名的“铁算盘”,每天从他手边进出不少钱,可是每开支一笔款,那怕是买几斤钉子,买几瓶胶水,他都算了又算,从不乱花一文。有一次,党支部派他带领几个工人到上海一家药厂去学习磺胺生产技术,他们到了上海后,才发觉那个药厂在郊区,厂里没有地方住宿。如果在城里住旅馆,不仅花费大,离工厂也远,往返浪费时间。他同大家商量,最后决定住在工厂附近的贫下中农家里,白天到工厂学习,晚上回来还给贫下中农担水、劈柴。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他们不但学到了生产技术,而且锻炼了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回厂后不到五十天,他们就用土缸土钵代替管道设备,生产出了国家需要的磺胺。
重庆制药七厂的工人中,有半数是建厂初期的老工人,他们象大庆工人那样,克勤克俭办厂。为了适应生产的不断发展,他们坚持自己动手制造机器设备,自己武装自己。
仁丹生产是这个厂工艺最落后、占用劳动力最多的一个薄弱环节,除制丸以外,从计数、装袋到封口、烘干等整个包装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跟不上生产的需要。老包装工王永福、陈鲜春等决心革新包装技术,他们和几个机修工人组成了革新小组,废寝忘食地投入了制造仁丹包装机的战斗。他们苦干了三个年头,利用废旧材料造出了三台仁丹包装机,使整个包装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原来四十二个工人一天最多完成三万包的包装任务,现在,三台机器九个工人操作,一天就包装近十万包,大大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劳动力。
老工人们牢记毛主席关于勤俭节约的教导,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坚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擦机器的棉纱用脏了,他们一点一滴地回收起来,洗净了再用;捆纸盒的麻绳用断了,他们一根一根地拾起来,接起再用;钉木箱的钉子用弯了,他们一颗一颗地拔下来,锤直了再用。多年来,他们坚持回收木箱、铁桶、麻袋等废旧包装用品,利用废棉纱、废麻绳,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重庆制药七厂党支部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经常组织老工人给青年工人讲家史厂史,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传统教育。软管车间工人唐文武,是一九七○年进厂的一个知识青年。一次下班后他到浴室洗澡,一脱工作服,就从裤兜里掉下几粒豌豆般大的铅圆片来。他毫不在意地看了一眼,没有管它。旁边一个老工人看见了,对他说:“小唐,你掉了东西,为什么不拾起来?”小唐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几颗小铅片值个啥!”老工人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唐啊,咱们工厂能有今天,可来得不易呀!一颗小铅片,可以做成一支眼膏管,丢掉一颗就等于少生产一支眼膏,怎么能说不值啥呢?”说着,他就替小唐把掉在地上的铅圆片一颗一颗地拾了起来。这件事给了小唐以很深的教育,从此以后,他以老师傅们为榜样,学习点滴节约的高尚品德。地上掉了一颗铅渣,撒了一点铅灰,他立即想到这是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血汗,把它扫起来,回炉冶炼。经过老工人的言传身带,许多青年工人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生产技能,也学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