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街道小巷读书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7
第3版()
专栏:

街道小巷读书声
在长沙市,当年毛主席举办的工人夜校附近的小街深巷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头发花白的婆婆,戴着老花眼镜,孜孜不倦地读书。她们是长沙市南区新兴路居委会政治夜校的学员。
新兴路居委会的政治夜校是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办起来的。居委会主任游玉华听了九届二中全会公报以后,心想:党中央号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街道干部识字不多,有的还不识字,怎么读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呢?一次,她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参观,看不懂毛主席当年办工人夜校出的招生广告,还得别人念给她听,使她感到没有文化的痛苦。参观回来,她和居委会几个委员一商量,在街道党支部的支持下,办起了政治夜校。
开学那天,游玉华领着大家到湖南第一师范去参观。在工人夜校旧址,她给大家讲了自己过去的苦难经历:解放前,游玉华从来没进过学校门,十四岁到烟厂当童工。一次发工资,本可以领到五斗米的钱,工头只给她二斗五升米的钱。她问工头,工头把账本往她面前一扔,恶狠狠地说:“白纸黑字,你自己去算吧!”游玉华一个字也不认得,半个月的活就这样白干了。她对大家说:“旧社会三座大山压在劳动人民头上,妇女在最底层,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哪里还能读书!新社会我们还戴着文盲帽子,那就对不起毛主席!”她的一席话,鼓起了大家学习文化的劲头。两年多来,这些婆婆以毛主席著作为课本,既学文化,又学政治,读完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又读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
老人们家务事多,记忆力又不好,好容易挤点时间认得几个字,过几天又忘了。但她们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有空就学,见人就问,连小学生都是她们的老师。
为了学好文化,出现了一些“读书迷”。五十七岁的民政主任唐佩贞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次,她买了一张电影票,准备晚上学过文化后去看。这天晚上,她认完了字,又拿起笔来学写字,写了又念,念了又默写。正当她收拾纸笔准备去看电影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十下,电影该散场了。唐佩贞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打八点、九点我没听见?”别人说:“你读书写字入了迷嘛!”从此,她的“读书迷”的名字就传开了。
现在,这些婆婆大多摘掉了文盲帽子,有十一个人还学会了写信。居委会的九个大批判组,有八个组由她们担任负责人。在批修整风中,她们写了一百三十多篇批判文章。她们还编写街史:“一个南门口,新旧两重天,今日兴旺幸福街,昔日吃人鬼门关。”写出了新旧社会的对比。
有了文化,她们在参加街道工厂生产中很快学会了投料配比计算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受到加工单位的好评。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