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夜校灯火映山村——辽宁省新金县瓦窝大队业余教育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7
第3版()
专栏:

夜校灯火映山村
——辽宁省新金县瓦窝大队业余教育见闻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业余教育开展得较好的瓦窝公社瓦窝大队。
瓦窝大队有三百一十四户人家,一千九百多人口,分居在两沟五岔一道河的两岸。旧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下中农没有进过学校门。解放后,这个大队每年冬天办夜校,但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夜校总是办办停停。去年春天,在批修整风中,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全大队九个生产队,队队办起了夜校,有识字组,小学班,中学班。每逢学习日,灯光闪闪,参加夜校学习的男女社员坚持学习,从未间断。经过学习,全大队已有三百多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状态。夜校还培训会计和农业、果树技术员四十多人,他们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循着崎岖山路,来到了瓦窝大队下瓦东生产队的夜校。教室的前头坐着一位年近四十岁的学员,在明亮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他就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肖福顺。
“干部,干部,干革命就得干在前头”,这是肖福顺经常说的话。解放后,他读了几年小学,文化水平还很低,工作中碰到许多困难。想读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就是看不懂,心里很着急。他说:“不学文化就啃不动理论,不掌握理论就分不清路线,要为革命掌好权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他总是带头刻苦学习。在夜校里,他费了很大的劲学会了查字典,不认识的字就查,难懂的词句,就标上记号,反复琢磨,实在琢磨不透的就到处请教:在夜校问民办教师,在家里问女儿,到公社开会,向同志们请教。就这样,他边学文化边学理论,政治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已经达到初中程度,不仅能看书读报,还能动笔写材料。在他的带动下,大队生产队干部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办学,带头学习,夜校越办越好。
夜深了,山村一片寂静。然而,周庄生产队夜校的灯还亮着。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农,正站在黑板前仔细地写着:“牛鬼蛇神非跳出来不可”,不但字迹工整,而且笔画很有劲。谁会想到,他原来就是个文盲。他是谁呢?他就是周庄生产队的老贫农潘吉志。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访问了他。
提起进夜校学习的事,老潘有满肚子话要说。旧社会,他家穷得连糠菜都吃不上,做梦也想念书,就是进不了校门,只好含着辛酸眼泪给地主放猪、扛活。每逢年末结算时,地主拿起剥削账,把他的工钱三折两扣弄得分文不剩。一想到这些,更激起了他为革命刻苦学习文化的热情。老潘说:“象我这样的大老粗,不识字的苦头是吃够了,毛主席领导咱们政治上翻了身,文化上也要翻身。我年纪大了,脑子不大好使,但我有决心学好,别人用一小时,我用两小时、三小时,学不会我就不睡觉。”
夜校教师小陈接过去开了腔:潘大叔的学习劲头,俺队的社员没有不称赞的。从办夜校起,他一次也没有缺课。有一天,他儿子从部队复员回来了,那天正是学习日。下午在地里干活时,社员们纷纷议论说,潘大叔从不耽误学习,今天可不能去了。潘大叔一听,就严肃地说:“这哪行,学习不能耽误,俺父子俩唠扯的日子长着呢!”这天晚上,潘大叔还是象往常一样,最早来到夜校。放学的钟声响过了,他还在灯下坚持学习。潘吉志就是这样坚持苦学一年多,现在已经摘掉了文盲帽子。
钟声响过,夜校教师姜平老练地走进课堂。“坐好,现在开始上课!”说完这句话,她就在黑板上写了课文的题目:《用抗旱的劲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她简短的介绍导语之后,流利地领读课文。接着,她联系本队的实际,与学员们共同分析课文,从课文到周庄,从周庄到全国,讲得那样生动形象,既讲了字词句,又讲明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学员们学习后,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心用双手重新安排周庄的山山水水。
姜平是从大连下乡的知识青年。几年来,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受锻炼,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长很快。去年五月,周庄生产队贫下中农推选她做夜校教师。老贫农急于学文化的心情激励着她,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鼓舞着她,使她逐渐树立起一生交给党安排,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
姜平讲《用抗旱的劲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课以前,备了五次课,试讲了五次。为了联系实际,她和社员一起参加修平塘的劳动,不管泥里水里,她都抢着干,白天一身汗,晚间备课到深夜。就这样,翻来复去地备课、试讲,直到满意时才登台讲课,讲完课还到学员中征求意见,学员都表示欢迎。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