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朝阳映红古城湾——宁夏吴忠县古城大队大搞科学种田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8
第2版()
专栏:

朝阳映红古城湾
——宁夏吴忠县古城大队大搞科学种田的事迹
在祖国西北边疆,滔滔黄河岸边的古城湾上,有一个回族社员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回汉族联合大队,这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吴忠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
昔日盐碱洼,今日赛江南
解放前的古城湾,芦苇丛生,盐碱遍地,粮食亩产不过百十来斤。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黄河洪水的冲刷危害,逼得这里的回汉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今的古城湾,夏秋季节,渠水奔流,绿树成荫,麦浪起伏,稻花飘香。真是一幅“塞上江南”的美好图景。
古城大队的粮食生产近几年有很大发展。一九七一年,亩产突破千斤关。一九七二年,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又夺得大丰收,亩产一千零九十三斤,总产量相当于一九六一年总产量的四倍。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社员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古城大队种的是塞上盐碱地,打的是江南高产粮。这样的好收成是怎样得来的呢?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石清玉对我们说:“这几年的丰收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搞科学种田的成果。一九七○年秋天,我到大寨参观,思想震动很大。看看大寨,比比自己,发现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思想不革命化,生产就会停顿。”
石清玉同志回到古城湾,把大寨的好思想、好经验、好作风一传达,全队回汉族社员热情高涨,决心学大寨,夺高产。他们在改土造田的同时,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大队干部亲自种试验田,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把庄稼种得越来越好。
科学种田也是一场革命
科学种田也是一场革命,时时步步都有斗争。大队党支部委员丁学礼,是个六十五岁的回族老汉,他带头搞科学实验,攻下了不少技术难关,群众称他是“土专家”。一九七○年,我国南方小苗带土移栽的水稻育秧新技术传到宁夏,古城大队党支部让老丁到王太堡农业试验场去学习,动手试验。老丁第一次试验失败了。风言风语出来了:“东山的土地爷搬到西山不显灵,南方的好办法搬到北方不顶用。这是癞蛤蟆吃五谷——糟踏粮食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石清玉热情地鼓励老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一次不行,再来几次,坚持试验,总会成功的!”党组织的关怀和阶级兄弟的情谊,使老丁深受感动。石清玉还和丁学礼一道,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继续试验。
丁学礼的老伴主动拿出自己家留的好稻种,运用发豆芽菜的经验,象照料小娃娃一样,十分小心地帮老丁催好了稻芽,好让老丁腾出手来挖育秧地。老丁在队办公室门前,找了个避风向阳的地方,挖了个土池子试验育秧。他把铺盖搬来,住在育秧地边。到了夜里,他生怕秧苗冻坏了,就在秧地四周挖了八个小坑坑,点着了八堆火。连干好几个夜晚,老丁的双眼熬红了。大家心疼地劝他歇一歇,有人要替他守夜,他怎么也不肯。在老丁的精心培育下,小苗带土移栽的水稻育秧新技术,终于试验成功了。古城大队当年采用新法栽种的水稻,比旧法每亩增产二百多斤,充分显示了科学实验的威力。县革委会在育秧池前开了现场会,这项新技术迅速传遍了全县。
古城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大寨“一茬变两茬”的经验,一九七○年又提出了“麦稻两熟多贡献”的战斗口号。有的人一听就摇头,掐指算细账,说什么“古城湾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麦子九十、稻子一百五,生长期最少得二百四十天,差下这九十天的无霜期到哪里去找?这不是瞎胡闹嘛!”
贫下中农针锋相对地说:“不能光算天的账,还要算人的账。无霜期差下九十天,我们要创造条件把它找出来!”
八队的科学实验小组从水稻间苗补栽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寄秧”的办法,就是把复种稻秧先栽到别的田里寄存起来,等小麦收割以后再移栽过来,解决无霜期短的矛盾。大队党支部支持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试验。他们就从已经返青发棵的稻秧中,每隔五天拔出一些,移栽到别的田里,同时对施肥、灌水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试验,结果发现,移栽的秧苗到七月二十日还能成活。
经过试验找出了门道。一九七一年,八队种植了十二亩八分麦稻两熟田。他们巧施肥,巧灌水,精心管理,结果小麦单产五百二十一斤,水稻单产八百四十斤,两熟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一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科学种田就是好,‘八字宪法’是个宝。”
组织广大群众参加科学实验
在这海拔一千多米、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的塞上寒冷地区,麦稻两熟试验成功是一个革命的创举。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了古城大队的先进经验。吴忠全县推广麦稻两熟试验的就有一千多亩,平均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在古城大队,科学实验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建立了一支由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组成的“三结合”的科学技术队伍,各生产队都有科学实验小组,涌现出不少科学实验的积极分子。有的妇女走娘家,见了优良品种就带回队来试种。有的社员除了积极参加集体的科学实验,还在家里搞种子、肥料等试验,有了成效马上就提供给集体。
古城大队的回汉族社员都懂得:科学种田要花力气,下苦功夫,才会有收获。回族妇女马金花和几个女社员,天下大雨,坚持奋战,保护住水稻秧苗一棵也没受损失。女青年朱秀珍、赵小兰等,在进行水稻配花试验时,怕避蚊油刺激花粉,影响试验效果,任凭蚊子咬,不搽避蚊油,坚持水稻配花试验。她们豪迈地说:“我们宁愿让蚊子叮一千次,也不能让试验受影响一次。”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过去,小麦单产四、五百斤就觉得到顶了,去年有的小麦亩产达到九百五十多斤。现在,水稻亩产一千五百斤,在古城湾已经不算稀罕。今日的古城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大地园林化的远景规划,正在逐步实现。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