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英雄挥铁手 山河换新颜——记江西临川县展坪公社改变低产落后面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19
第3版()
专栏:

英雄挥铁手 山河换新颜
——记江西临川县展坪公社改变低产落后面貌的事迹
春天,在江西省临川县展坪公社土地上,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图:田野里,一片片金黄夺目的油菜花,汇成金色的海洋;一丘丘油绿茁壮的红花草,犹如秀丽的地毯;一条条春水盈盈的渠道,仿佛紧束在田野上的天然绸带。山坡上,一片片茂密的青松,给荒山披上了新装,一块块新开的茶园,吐出了新枝绿叶。
这样好的地方,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全公社一万八千亩耕地,“望天讨口”的黄泥田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另有三千多亩是终年积水的陷田和冷浸田,种不得红花草,栽不了双季稻。一九六九年以前,虽然兴建了一座展坪水库,解决了小部分土地的灌溉问题,但一遇上旱涝,粮食亩产仍然只有三、四百斤。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展坪公社的干部群众治水治田,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连年上升,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第一次超过了《纲要》,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又一跃跨过了千斤。
这一切变化,经历了整整四年的艰苦奋战。
斗争
一九六八年秋天,展坪公社从平原地区调来了几个干部,他们怀着改变展坪面貌的心情,深入各社队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们看到的都是黄泥岗、黄泥田,很多地方,不是缺水,就是受涝。在这样的自然条件面前,有的人穷则思迁,农村大量劳动力盲目外流。
看到这些,有些同志泄气地说:“黄泥岗、黄泥岗,要象平原创高产,十年八载难赶上!”但是,另一些同志断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创高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改变黄泥岗?”
两种不同的看法,反映了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公社党委认为,要迅速改变生产面貌,必须先改变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公社党委书记支祥太同志,引导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对展坪的自然面貌应该怎么看?是迎难而上,还是打退堂鼓?经过多次学习、讨论,领导班子成员取得了一致的认识:用唯物论的实践观点看展坪,越看越鼓劲,穷则思变,白手绘新图;用唯心论的形而上学观点看展坪,就会越看越志短,穷则思迁,打退堂鼓。大家决心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气概,改变低产田,建设新展坪。接着,公社党委组织了宣传队,深入各生产队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制止劳动力盲目外流,集中精力大办农业。同时,党委成员组织了三结合的调查组,调查全社各生产队农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了一百多个田垄山坑的地形、土质和水源。公社党委根据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出了“高地蓄水抗旱,低地排水防涝”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一九六九年冬,展坪公社吹响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号角。他们将原有的展坪水库加宽了四米,加高了一米多,修整了灌溉渠道,扩大受益面积一千余亩。同时,新修了六座小型水库,增加灌溉面积三千多亩。一九七○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一成。
奋战
初战的胜利,使公社领导成员看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看到了展坪的发展前途。
一九七○年冬,展坪公社干部群众满怀胜利的喜悦,掀起了新的治水高潮。数九寒天,北风凛冽,公社党委负责同志率领七千多人组成的水利大军,修水库、开渠道、建电力排涝站、修筑新堤垱、开挖导排沟。一个冬春,全社自力更生筑起了二十八座小水库,新建了三座电排站,开挖了二十多华里长的排灌渠道和七百多华里长的环山沟,使八千多亩“望天田”获得了自流灌溉,二千多亩耕地基本上免除了内涝威胁。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人心齐,泰山移,鼓足干劲加油干,展坪定能改天换地!”
在狠抓水利建设的同时,公社党委又带领全社干部和群众,开始改造低产田。为了取得经验,党委成员先在展坪大队的三个生产队搞了试点。他们采取开深沟、引主泉、排冷浆,增施热性肥料,提高土温等办法,改造冷浆烂泥田,使原来的一季稻田变成了双季稻田。有两个生产队当年粮食亩产就跨过了《纲要》。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在展坪大队三个生产队经验的推动下,各地根据土质的不同情况,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改土。在这期间,公社党委还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同时鼓励社员家庭养猪。一九七一年全社生猪头数比一九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六点二。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就在这一年,展坪公社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跨过了《纲要》,达到九百三十六斤,比上一年的平均亩产增加了一百六十六斤。从此,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
前进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展坪公社粮食亩产跨《纲要》之后,少数人产生了骄傲情绪:“丘陵亩产超《纲要》,猴子爬树到了梢。”
能不能继续前进,更上一层楼?公社党委发动群众反骄破满。大家认真总结几年来农业生产上的经验教训,找出了三条差距:首先,水利工程虽然建了不少,但有的没有配套成龙,部分生产队抗旱能力还不够强;第二,大面积的黄泥田、冷浆田虽然得到了改造,但边沿的山岗薄地粮食亩产只有六百来斤,晚稻产量又普遍比早稻低,还大有潜力可挖;另外,粮食增产了,多种经营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
这样一摆,使一些同志纠正了“增产到顶”的思想。他们发扬快马加鞭不下鞍的革命精神,继续奋战。詹坊大队第六生产队由十二名女将组成的妇女突击组,以大寨铁姑娘为榜样,起五更、睡半夜,坚持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使单独耕作的七十二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斤,比一九七一年全队平均亩产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马家大队社员苦战两个冬春,凿穿三个山洞,使水库长藤结瓜,库库相连,进一步提高了抗旱能力。现在,全社共建成水库四十四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田做到了旱涝保收。今日展坪,呈现出一派粮超千斤,五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