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她热爱祖国的农村——访归国华侨知识青年林淑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21
第3版()
专栏:

她热爱祖国的农村
——访归国华侨知识青年林淑娘
(一)
在省城济南,就听说过林淑娘的名字。
山东省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林淑娘是一九六六年从印尼回国的贫苦华侨学生,回国后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读书。一九六八年夏天,党号召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林淑娘立即报了名。学校领导觉得她的父母都在国外,有两个妹妹在烟台需要她照顾,没有批准她的申请。林淑娘急得不得了,两次到烟台市革委会去请求。烟台市的领导也考虑到林淑娘回国不久,怕她到农村插队生活不习惯,劝她留在烟台市工作。林淑娘感激各级领导对归国华侨青年的关怀。但是,她想,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自己是在国外长大的,有机会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是很好的事。在林淑娘的再三请求下,领导上批准了她的要求。这年秋天,林淑娘来到了文登县宋村公社西海庄大队。
林淑娘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她认准了的道路,非走到底不可。一九七○年冬,烟台市工交部门从下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县里推荐了林淑娘。听到这个消息,林淑娘心里很不平静。她想,刚下农村时,啥也不懂。贫下中农使自己懂得了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斗争,手把手地教会了自己劳动的本领。自己才刚刚开始同贫下中农相结合,怎么能抬脚就走呢?她向上级领导机关写了一封信,要求继续留在农村。一九七一年春,高等学校招生。根据贫下中农的推荐,县里选派林淑娘上大学。林淑娘说:“对我来说,农村就是一所‘大学’。我愿意留在这所‘大学’里,当一辈子贫下中农的小学生。”她向上级领导建议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子弟上大学,自己仍然留在西海庄。她决心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林淑娘在党的教育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一九七○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公社党委委员、共青团烟台地区委员会和文登县委员会的常委。
我们来到西海庄大队的那天,林淑娘在公社开党代会还没回来。群众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林淑娘的事迹的,都热情地对我们说:淑娘可真是个好闺女。你们挨门挨户去访访,贫下中农没有说淑娘个“不”字的。
林淑娘所在的第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对我们说,淑娘在劳动中刻苦磨练自己,专拣重活干。推小车累,她争着推;挑大粪脏,她抢着挑。一九六九年夏天,第二生产队的一百五十多亩小麦陆续黄熟。这是“龙口夺粮”的紧张时刻。社员们边收边打,昼夜不停,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林淑娘白天跟社员一起割麦,夜晚参加打场。队长怕累坏了她,不让她打夜班。林淑娘哪里肯依?她怕自己半夜睡不醒,误了出工,就搬到妇女队长家里去睡。接连突击了三天,林淑娘跟社员一样,日夜奋战,一直坚持到队里的小麦全部收打完毕。
贫下中农说,林淑娘干活最讲“认真”。不论什么活,只要交给她,她准能尽力干好。一九六九年秋天谷子快熟时,队长派林淑娘到谷地赶雀,林淑娘整天在谷地里来回奔走、?喝。为了不让麻雀钻空子,她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干粮下地,早饭、午饭都在田间吃。一次下小雨,社员们都收工了,林淑娘却不回家。大家劝她避避雨,她说:“雨天麻雀照样飞,一离人,集体的谷子就要受糟蹋。”就这样,林淑娘连续看了半个月,嗓子都喊哑了。这一年,第二生产队的谷子没有遭受雀害。
谈起林淑娘为贫下中农做的好事,座谈会上的发言一个接一个,找不到个插空的时候。
一个冬天的晚上,贫农吴大娘慌慌张张地推开了大队办公室的门,说她刚满周岁的孙孙病得不行了。正在这里开会的林淑娘一听,拔腿就跑,赶到大娘家一看,孩子已经昏迷不醒。她赶忙解开小大衣,把孩子往怀里一揣,送到离村七里路的一个部队卫生所。孩子病情严重,需要连续输液。林淑娘守护在病床旁,给孩子灌水喂药,擦屎抹尿,一夜没有合眼。
林淑娘到贫下中农家里,见到做饭她烧火,碰上磨面她推磨。每逢外出,她总要问问这家捎什么东西,那家办什么事情。一次,林淑娘去烟台开会,于文俭叫她捎个饭撑子来。因为临时缺货,没有买来。事情过去一年多,林淑娘还没忘,一次因公去济南,给买了回来。林淑娘看到一队看场的社员没有蚊帐,就把自己的送去。前几年这个大队的磨面机满足不了社员的需要,林淑娘有时去公社开会,就推着胶轮小车,去时给社员推着小麦、稻谷,回来给社员送去细米、白面,往返三十里,她从来不嫌麻烦。
林淑娘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把西海庄当成家,贫下中农也把淑娘看成自己人。有一次,座谈会快结束时,一个姓曲的大嫂悄声问我们:你们调查淑娘的事,是不是又要叫淑娘走哇?我们说明来意后,曲大嫂才高兴起来。她说,西海庄谁也舍不得叫淑娘走。
(二)
公社党代会闭幕那天,林淑娘回到了西海庄。她二十五、六岁年纪,扎着短辫,身着带补钉的蓝布衣裳,脚穿褪了色的“解放鞋”,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
“谈谈你是怎样爱上农村的吧。”我们给她出了个题目。
林淑娘低着头,沉思了片刻,向我们讲述了四年多来自己走过的道路。
一九六八年秋天,林淑娘来到西海庄。这里濒临黄海,放眼望去,天地广阔,样样事儿都新鲜。但是一接触到实际,困难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袭来。她头一回割豆子时,镰刀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削掉豆枝,就是连根拔出。社员们嗖嗖地往前走,林淑娘被拉在大后头。锄地、撒粪、刨地瓜时,也闹过不少笑话。林淑娘想,到农村安家,不会农活怎么行?她就在掌握农活技术上使开了劲。由于单纯学农活,没有注意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放松了思想改造,结果在困难面前,引起了思想波动。当时正是三秋大忙季节,劳动强度大。林淑娘劳累一天,晚上睡觉时,横躺腰也疼,竖躺腰也疼。刚下乡时的“新鲜感”没有了。正好这时,收到了烟台市几位同学的来信,向林淑娘介绍他们在工厂里学习、劳动的情况。林淑娘产生了想回城市的念头。
一个风雪的夜晚,林淑娘铺开信纸,在灯下给同学们写回信。才开了个头,解放军同志送来了毛主席刚刚发表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深夜,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一起学习、讨论。林淑娘心情非常激动,她觉得自己产生的思想波动,正说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她重新铺开信纸,一口气给同学们写好了回信。信中写道:“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决心沿着这条道路走到底。”
从此,林淑娘不仅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劳动本领,更注意培养自己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收工回来,常到贫下中农家去访问。贫农社员李桂兰家里,她去得最勤,经常叫李大娘给讲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林淑娘说:“大娘的家史使我不忘记过去,加深了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增强了对贫下中农的感情。”
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她感到贫下中农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一九七一年夏天,狂风夹着暴雨,催着海潮,袭击了西海庄的养鱼池。贫下中农冒着风雨抢修堤坝,保护鱼苗。党支部书记于文兰,过去因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带领社员在齐胸深的水里挖泥筑坝。夜晚,于文兰不顾一天的劳累,召开党支部会,研究排涝措施。第二天一大早,林淑娘又看见于文兰扛着铁锨,朝村南的工地上走去。贫下中农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鼓舞着林淑娘,教育着林淑娘。她逐渐认识到,新农村是贫下中农一锨一镢干出来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林淑娘逐渐爱上了农村,爱上了贫下中农,爱上了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她表示一定要沿着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勇往直前,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