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生气勃勃的青年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4-23
第3版()
专栏:

生气勃勃的青年工人
做一块压不垮的好钢
一九七二年,欢庆元旦的锣鼓余音未尽,十七岁的田文芳怀着要为革命多作贡献的强烈愿望,迈着扎实的步伐,跨进了北京弹簧一厂。
车间里,通红的炉火,把钢板烧得更红;坚硬的钢板,被冲床砸得更硬。小田多么想当一名炉前锻压工,经过冷轧热锻,把自己锤炼成一块压不垮、砸不烂的好钢啊!可是领导考虑到她年小体弱,分配她当了一名喷漆总装工。
喷漆总装的劳动强度,的确比不上炉前锻压大。但这是全厂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成品、废品都要在这里经过严格的检验。小田看到老师傅喷红漆一点不漏,拧螺钉一丝不苟。在平凡的劳动中,她感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干劲,看到了工人阶级的科学精神。她说:“向工人阶级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要一丝一毫不放松。”
去年八月,支农用的汽车,正急等着装板簧片。车间里,你追我赶,那股热火劲就甭提有多高了!小田这一片刚组装完,那一片又拿到了手上,看她那架势,敢与小伙子们比试比试呢!忽然,一片十多斤的板簧砸到了她的左手上,第二指的指甲和肉裂开了。十指连心,小田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可是,稍一定神,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形象闪现在她的眼前,她想:“人民英雄勇往直前,冲锋不止,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种子、化肥、丰收的粮食,都等着汽车运输。在这节骨眼上,可要挺住!”一天、两天,……小田一直坚持到胜利完成支农板簧的组装任务,她手上也长出了嫩指甲。同志们偶然发现了她的手带着伤,关切地说:“都砸成那样了,你怎么也不吭声啊?”小田挺干脆地说:“没事!”
今年年初,小田为抢救国家财产负伤了,经过领导的再三劝说,同志们死拉硬拽,才把她送去住医院。一天,病房里,没有一点声响,同志们蹑手蹑脚走到小田的床前,见她正全神贯注地读着《毛泽东选集》。有人轻轻地叫了声“小田!”她才发现是同志们来看自己来了。和小田一起入厂的青年说:“学雷锋,见行动,你可真有股钻劲。不过,你要千万注意身体啊!”小田还是那句话:“没事!”
火红的时代,火热的斗争生活,把小田青春的年华映得更红。同志们赞扬她,她却说:“一年来的锻炼和考验,在我革命的道路上,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今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做个雷锋那样的人!” 本报通讯员让炭花重新发光发热
共青团员杨光义坚持在业余时间捡炭花,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
小杨生在贫农的家庭里,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来到湖北宜昌制药厂后,他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努力学习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进步很快。有一次下班后,他发现几个老工人还蹲在煤渣堆旁捡炭花,非常感动。他想:如果把没烧尽的炭花捡出来,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发光发热,那该多好哇!说干就干。每天下班后,他就提着箢箕捡炭花。
小杨的这一行动得到了老师傅的赞扬,但也引起了个别人的议论。有人说:“下了班还干这又脏又累的事,顶多图个表扬,何苦呢!”开始,小杨并没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每天坚持去捡。但是那些风言风语并没有停止,小杨听得多了,思想波动起来,那个捡炭花的箢箕就被他丢到了一边。
车间党支部书记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找小杨谈心,热情地支持他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老师傅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后代,可不能忘记自己长辈在旧社会受的苦,不能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啊!”党组织的关怀,老师傅的帮助,使小杨很受鼓舞。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主席的亲切教导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小杨的心。他想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想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的革命重任,暗暗下定决心:重新拾起箢箕,坚持为革命捡炭花。
从此以后,不论是烈日如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他捡炭花从没间断。两年来,他总共捡了两万多斤炭花。老师傅们看到这样的青年,打心眼里高兴,厂和车间多次表扬他。去年年底,小杨被同志们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青年节约标兵。但小杨从不自满,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本报通讯员搞革新的曲折
北京标准件二厂又出了件大喜事。普通八十吨冲床,经过改装和革新,实现全自动化,就要试车了。
人们在议论着:“经过批修整风,亓立赐可真象换了个人。为革命学技术,搞革新,劲头多足!”“这回改得更简单轻便了。如果试验成功,再也甭耽心让铁屑崩着了,就是让咱一人看两台,也没问题!”
冲床旁,两个老师傅在进行试车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捅捅这儿,拧拧那儿,连一个小螺丝钉都不放过。而小亓却攥着把棉丝,两手不停地揉搓着,紧张得不知干点啥才好。
一切都准备好了。工段长杨彩玲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小亓:“沉着、冷静,开始试车!”小亓轻轻地点试了两下车,一按电扭,乱七八糟的料,经过料斗震荡,自动地在料道里排成了一行,就象下楼梯一样,随着冲头一上一下,被冲成一个个亮铮铮的六角螺钉。
试验成功了!人们激动地拉着小亓的双手,热烈地向他祝贺。小亓红着脸说:“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应当向大家祝贺……。”
提起小亓搞技术革新,中间还有段曲折哩!
一九六九年,小亓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二厂。心想,党培养了我十多年,这回可以大显身手了!可是进厂一看,厂房是庙堂,机器还挺“土”,生产的又是螺丝钉,一下子就凉了半截,认为搞个螺丝钉没啥了不起。可是有一次,老师傅搞革新,让他画个凸轮,就把他难住了。从此,他一有空就抠书本,请教老师,一头扎进技术圈子里。
为了当好配角,满足机床厂对方头螺钉的需要,党支部决定让王坤荣等几个老师傅和小亓一起搞台铣床。革新成功了,还登了报,可是没有小亓的名字。他心里很不自在,闹开了情绪。工段长杨彩玲暗暗思量:平时小亓学技术,搞革新,蛮积极,为什么报上没有他的名字,就耷拉下脑袋了?她决定找他好好谈谈。一次,两次,十次八次,终于打开了他的心窍。
在批修整风中,小亓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又红又专的教导,认识到为谁学技术可不是小问题。为了成名成家,必然会钻到死牛角里去;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越学道路越宽,就可以为国家做出较多的贡献。
小亓的包袱放下了,机器开动了!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沈阳精密仪表厂三车间共青团员张静萍,采用大进刀操作法加工产品。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