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植棉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04
第2版()
专栏:

“植棉迷”
陕西省有一位著名的“植棉迷”。她早在娘家武功县普集街公社永台大队当姑娘的时候,就立志为革命种好棉花,组织了一个植棉小组,积极地进行科学实验。四年前,她出嫁到薛固公社仁成大队以后,又组织了一个植棉小组,管理了四十多亩棉田。一九七二年,这个植棉小组的棉花生产已经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的水平。在她的带动下,仁成大队的皮棉亩产量由原来的五十多斤增长到一百多斤。这位“植棉迷”,就是陕西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张桂芳。
张桂芳今年不满三十岁,但是她务棉已经十五年了。她常常大清早顾不上梳洗,就朝棉田里跑。有时候遇见受伤的棉株,她就解下自己的头绳给它扎好。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她更是忘吃忘喝地在地里检查。有一天,突然下起了暴雨,屋外的人纷纷跑回家里躲雨。刚才回来歇晌的张桂芳,一听见雷声,反而从家里往外面跑。她妈拦住说:“我的娃,出门也不看看天气!”张桂芳来不及多说,连连喊着:“棉花,棉花!”就挣脱身子,跑出门去。她的身后跟了一群“植棉迷”。幸好来得及时,从坡上奔流下来的洪水刚刚冲破植棉组的田坎。张桂芳跳下决口,用身体阻挡激流,指挥大家堵住了决口,使大片棉苗没遭到洪灾。
十几年来,张桂芳常常是吃饭、走路都惦念着棉花。有一次,她出外参观,在小饭馆吃饭,看到女服务员戴的工作帽,不眨眼地打量很久,随即笑开了,弄得对方莫名其妙。原来,张桂芳联想起植棉组姑娘们的辫子和草帽常常容易碰伤棉花的花蕾和棉铃。如果大家都戴上女服务员戴的这种小帽,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回到家以后,就鼓动姑娘们每人做了一顶工作帽。
张桂芳为了实现棉花高产更高产,长期刻苦钻研植棉技术。为了防止棉株疯长,张桂芳钻研了好几年,终于试验成功了手捏蹲苗的办法,“一捏一响,三天不长,能为棉铃储蓄营养”。
张桂芳有一种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劲头。为解决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有一部分间作、套作的棉花需要先集中育苗,然后移栽到粮食作物地里。张桂芳进行这种试验,一开始很不顺利,移栽的棉苗常常半死半活。有人认为棉花是“栽不活”的庄稼,劝她不要再试验了。张桂芳却说:“为了长一智,不怕吃一堑。”坚持试验下去。她向一位善于栽树的老农求教。这位老农说,树要栽得活,在栽的时候,要分辨树苗的阳面和阴面。张桂芳发现棉株也有阳面和阴面,移栽时把泛红色的(阳面)朝南,就容易活,长得好。接着,她还找出了更简单的判定棉苗阴阳面的办法,使棉苗移栽工作大大节省了用工。
张桂芳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团结群众,艰苦奋斗。白天,她在棉田里干活,夜晚,到组员家里谈心,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张桂芳的具体指导下,植棉组的组员们发扬革命精神,努力钻研植棉技术,她们务的棉花亩产量比当地一般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