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日新月异的烟台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05
第3版()
专栏:

日新月异的烟台港
素有“不冻港”之称的山东烟台港,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港湾里,条条满载的客货轮进进出出。码头上,高高矗立的大吊车,挥动着钢铁巨臂,紧张地装卸各种货物。汽车、拖车、铲车穿梭般地来往奔驰。雄伟的客运大厅和凌空飞架的客运天桥,日夜迎送着工农兵旅客。
烟台港,北有芝罘岛毗连陆地,东北有崆峒岛和其它小岛形成天然屏障。伸入海内的挡浪坝和防波堤,使港内风平浪静。
在解放前,这座优良的港口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糟蹋得千疮百孔,污秽不堪。一座停泊三千吨船只的码头,由于年久失修,淤泥填塞,连两千吨的船只都不能停靠,载货运客全靠舢舨驳运。笨重的体力劳动和资本家的皮鞭,使码头工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烟台港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这个原来满目凄凉的港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港口工人怀着重新安排祖国河山的雄心壮志,在国家筑港工程队支援下,打响了一场改造旧港口的战斗。他们首先清挖了老码头的大量积沙淤泥,然后相继建起了一至六号码头;其中的三个深水码头,可以同时停泊数十只大型轮船。
今天,烟台港已成为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蓝村—烟台铁路,把全省主要工业城市和铁路沿线广大农村,同烟台港紧密地连结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海陆运输事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烟台港与大连、上海、天津、秦皇岛、营口等港口经常有客货轮来往。随着吞吐量的日益增长,烟台港的货场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六十多倍。港内已建起了新的沥青马路。铁路线在继续延伸。在过去“涨潮一片污水湾,落潮一片荒沙滩”的废墟上,现在已修建起成排的仓库和其它建筑物,大大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一九七一年,全港货物吞吐量比解放前增长了二十多倍;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二。
解放前,烟台港的运输、装卸全靠人力,现在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另外,港口还建成了地下输煤坑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过去八个人用两个多小时才能卸完的煤,现在用卸煤机十五分钟就卸完了。为了进一步促进机械化的发展,海港还建起了机械修理厂,现在不仅能进行港口机械的小修、中修和大修,而且能制造一些小型装卸机械。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落成的客运大厅和天桥,是一座巨大而宏伟的建筑。有五千多平方米的客运大厅,可容纳数千名旅客,被工农兵誉为“旅客之家”。腾空飞起的客运天桥,长廊有四、五米宽,二百多米长。每当入夜,天桥上灯火辉煌,远远望去,仿佛“银河”落入海港之中。
港口突飞猛进,新人茁壮成长。一九六八年以来,有三百多名高中和初中毕业生陆续来到烟台港。为了把这些青年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组织经常请老工人同青年们一起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向他们讲述码头上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史,用码头工人的光荣斗争传统教育青年一代。政治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使这些青年工人迅速成长,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生力军。一大批青年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其中有八十多人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还有的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党组织很重视发挥老工人的作用。在旧社会受尽煎熬的老工人,现在有许多人都担任了领导工作。装卸、机械等十三个基层单位的四十七名领导干部,老工人出身的就占百分之六十三点八。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