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模范——陈双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08
第1版()
专栏:

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模范——陈双田
浙江省著名农业劳动模范、金华县汤溪公社汤溪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双田,是毛主席十年前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提到的干部之一。
十年来,陈双田牢记毛主席在批示中指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的教导,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永葆革命青春,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战斗不懈,勇往直前。
“手不?锄头会发痒,肩不挑重担就难熬”
陈双田,这个在旧社会落得家破人亡、度过几十年牛马生活的老雇工,在解放之后,曾经八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每当他想起见到毛主席的幸福时刻,就感到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就更加斗志昂扬地阔步向前进。在家乡,他办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又在党的领导下,带领社员走上了人民公社的康庄大道。他当了干部以后,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不闹特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群众都称赞他是“不知疲倦的人”。
在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一类骗子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疯狂地反对干部参加劳动。当时,汤溪大队一小撮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趁机跳出来,攻击陈双田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出风头”。在阶级敌人的进攻面前,陈双田以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重要批示为武器,同阶级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气壮词严地说:“我是党和毛主席培养起来的劳动模范,就是要坚持更多地参加劳动,抓好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件带根本性的大事!”会一散,他照例扛起锄头,昂首阔步地向田间走去。
在斗争最激烈的这一年,陈双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八十七天,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今年五十八岁的陈双田,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通过批修整风,路线觉悟不断提高。他从路线高度来认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坚持把参加劳动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起来,因而始终干得朝气勃勃,扎扎实实。他身兼数职,公务多,会议多,接待来访多,应邀作报告多;但是,他的劳动,却从来没有被这些“多”字挤掉。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十年来,陈双田同全大队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一道,坚持不懈地劳动着。十年来,他平均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百九十四天。广大贫下中农热情赞扬他是“手不捏锄头会发痒,肩不挑重担就难熬的人”。
在陈双田的模范行动影响下,汤溪大队党支部和革命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们,人人都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老一辈,千锤百炼,本色不变。五个分管农业的党支部委员,去年平均每人劳动了二百六十六天。年青一代,勤劳向上,风华正茂。四个新干部,去年每人平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五十一天。
坚持吃大苦,不断绘新图
陈双田在劳动中坚持吃大苦,坚持按唯物论的反映论办事,带领社员群众在汤溪大队的土地上绘制出一幅又一幅新图画。
汤溪大队地处黄土丘陵。这里,有一千八百亩山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寸草不长”的癞头山。
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陈双田带领社员群众上黄土丘陵植树造林,投入了征服癞头山的战斗。
陈双田带头在最高的七十亩山地上,挖了一个又一个穴,换了一担担新土,施了一桶桶肥,种上了马尾松,每亩种了一千棵。偏不巧,树苗栽下快一个月,却滴雨不见。陈双田毫不犹豫,挑起一担水桶上山抗旱。紧跟而来的是七十九担水桶。一棵棵树苗浇上了水。栽在癞头山上的树成活了!
一条新路闯出来了。陈双田通过实践,获得了正确思想,也取得了发言权。他一提出绿化整个癞头山的建议,马上变成了群众的行动。广大社员自采种、自育苗,把一千八百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树苗。当年的癞头山,如今满山郁郁葱葱了。
从七十亩癞头山植树到一千八百亩黄土丘陵绿化,使陈双田从中受到深刻启示。他说:“农业生产潜力无穷。我种了四十九年田,也还只能算‘半个农民’。不更多参加劳动,加倍努力实践,怎么能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又怎样能动地改造世界呢?!”
在探索大幅度增产的新路上,陈双田一马当先,坚持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一九六九年,他为了“向黄土丘陵要田”,踏遍汤溪大队的山山水水。他经过广泛访问贫下中农,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要把二十五华里外金兰汤水库的水引上山,把四百五十多亩荒山改成水田。水灌山,山改田,必须开挖一条长达五华里多的干渠。在渠道通过沟里坑山凹时,还得筑起一个长一华里、宽十八米、高九米的大坝。这是汤溪大队近几年来农田基本建设中最大的一项工程。
这项计划,很快变成全大队社员们的实践。这项工程从动工到完工,共用了三个月时间,陈双田在工地上同社员一道战斗了八十三天。
在工地上,陈双田掘土、担土、打夯,样样重活争着干。社员们劝他歇一歇,他却说:“要大办农业,不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怎么行呢?!”
工程在顺利进展。不料,当大坝筑起的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到了晚上,山洪沿着渠道奔流。坝上的渠道出现了一个漏洞,如不及时堵住,必将影响整个大坝。在这关键时刻,陈双田第一个跳进刺骨的冰水,用身子贴着漏口。一直等到社员们从山脚切来一块块草皮,堵住了漏洞,他才上来。
战斗节节取胜。现在,在黄土丘陵上新造的一百多亩“大寨田”,已种上了庄稼,长势喜人。
陈双田在参加劳动的实践中,把种试验田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开展科学实验,不断提出认识自然的新课题,找出改造自然的新答案,使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跨得更大。
旱地改水田,这是陈双田最初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他把五亩高低不平的旱地,按地势开成了二十三块水田,种上了单季晚稻,一季亩产五百多斤,相当于旱地两年的产量。这一试验的成功,为全面“旱改水”开了路。全大队三百多亩旱地,经过两个冬春的改造,全部变成了水田,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
一九七一年冬,他总结了三百亩旱地改为水田的实践经验,又在十八亩山垄田进行种大小麦的试验,改两熟为三熟。在历史上,这个大队的七百多亩垄田,由于土硬、水冷、日照短,每年只种两季水稻,产量远远地掉在一年三熟的畈田后头。这次试验,采用稻垄散播麦种的办法,解决了稻、麦争季节的矛盾。这一年,十八亩山垄田三季粮食平均亩产,不仅跨过了《纲要》,而且闯过了千斤关,迎头赶上了畈田的产量。社员们高兴地说:“烂田里的石臼,今日也翻了身!”
垄田赶畈田,畈田怎么办?
陈双田胸怀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又从畈田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重新安排山河的奋斗目标。他把这个新的奋斗目标编成了十二句话,开头四句是:
“多年来的西门畈,
弯弯曲曲变化慢。
三年实现园田化,
七年以后翻一番。”
西门畈,是一片拥有二千一百多亩水田的大畈,属七个大队所有,汤溪大队只占七百多亩。改变这里地势低、水位高的自然面貌,不能靠修修补补,必须七个大队联合起来同心干。去冬,在七个大队联合改造西门畈的会议上,陈双田提出了实现园田化的初步设想和远景规划。大家经过了一番认真讨论,认为他的这个规划可行,便决定成立改造西门畈的指挥部,而且一致推选他担任总指挥。
改造西门畈的工程,已经进行了一个冬春。
目前,在西门畈的田间,出现了一条五华里长的深水渠,一条五华里长的机耕路,还有十七条田间大道。崭新的渠、道、路,已经把全畈水田分隔成了三十二块,构成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园田化图案。靠党的路线和政策调动千军万马
汤溪大队的所在地是农村集镇,田少人多,不少社员从事手工业、运输业等项副业生产,副业收入占了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早在三年前,陈双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时,提出了“以农为主,以副养农,农副结合,全面发展”的建议。这项建议受到了广大社员群众的欢迎。根据他的建议,大队原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作坊、手工业、养殖业和运输业进一步组织起来,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可是,就在第二年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陈双田在田间劳动时,却听到了这样一种议论:“农、副业生产要有分工,但不能分家呀!”他一听,感到话中有话,便问了个水落石出。原来,社员们反映的是:白铁组不乐意为旧镰刀锯新齿,嫌八分钱的加工费太少;木工组不积极做插秧的划格器,想开设家具门市部赚“大钱”。他听取了群众的这些意见,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不禁一怔:这不只是副业同农业“分家”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这“两家”中靠那“一家”的问题。
陈双田把这个问题提到党支部讨论。他说:“只有坚持抓好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倾向,才能使农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支委们通过研究,决定在队办企业开展“查一查,我们为大办农业做了些什么”的活动,联系实际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从思想上进一步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大家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去搞副业赚“大钱”。只有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以副养农,以农促副,才能实现农、副业生产双飞跃。从此,以服务农业、支援农业为荣,成了这个大队队办企业的新风尚。
陈双田参加劳动,亲自实践,接触和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具体情况,及时觉察和排除来自“左”、右的干扰,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有一回,他在田里干活,看到了两个生产队为几棵树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为这件事,他专门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经过调查,他发现集体的田边地角和社员的房前屋后,零星树木的所有权尚未完全落实。后来,他在社员会上提出:各生产队种树,按地段划分,实行队种队有;社员在房前屋后种树,自种自有。这样做以后,原有的零星树木普遍加强了管理,去冬今春全大队又植树十多万棵。
陈双田同群众一起劳动,还善于总结大家的实践经验,用事实帮助干部和社员加深对党的路线和政策的理解。去年秋收的一天,他在固定劳动的第一生产队劳动时,看到十个男社员向十个女社员挑战,比谁割得又快又好。他用心地看了看:这边十个男社员干得勇猛,那边十个女社员也很坚强,彼此不相上下。事后,他一了解,男社员每人平均割了稻谷二百斤,女社员每人平均也割了一百六十斤。男的虽然高于女的,但男的割稻的时间却比女的多了二十分钟。因此,两方基本上是拉了个平局。他又去计算了十个男社员和十个女社员的劳动底分,男的加起来共有六十五分,女的只有四十八分,相差很大。于是,他抓住这一实例,在全大队发动了一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育活动,更好地落实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陈双田一事当前,必先考虑党的路线和政策,已成为一种习惯。十年来,陈双田在参加劳动实践中,时刻不忘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大大调动了干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全大队革命和生产搞得生气勃勃。去年,全大队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一倍以上,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陈双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带领汤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阔步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他满怀革命豪情地说:我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辈子不脱离劳动,一辈子不脱离群众,做一个永不变色的共产党员,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