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甘加草原风光好——甘肃省夏河县甘加公社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09
第4版()
专栏:

甘加草原风光好
——甘肃省夏河县甘加公社纪行
提起草原,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是,我们在甘加草原——甘肃省夏河县的一个牧业公社,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隆隆“铁牛”跑,阵阵广播响,电线通四方,满滩是牛羊……
甘加是个干旱草原,拔海三千多米。过去,这里长期“牧草自生自长,牲畜靠天来养”,很少进行草原建设,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七○年,在深入开展学大寨运动中,公社党委带领干部和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这里的畜牧业生产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人们认为甘加草原“地高天寒,种不成庄稼”,因此不种饲草饲料。如今,队队垦地种庄稼,建立了饲草饲料基地。去年,全公社共垦地种植饲草饲料一千九百多亩,收获饲料三十多万斤、饲草二百四十多万斤。去年这里虽然遭受旱灾,但饲料仍不少于一九七一年,饲草还有显著增加。
为了改变草原的干旱面貌,全公社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打坝修渠的活动。现在,已经修成灌渠十九条,长达一百多里,使大片草原得到了灌溉。这里是个低草区,经过灌溉的草原,牧草长得高,密度大,产草量比以前提高了四到五倍,不仅宜于放牧,而且能够人工割草,成了很好的人工割草场。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援下,这个公社还使用飞机撒药,开展灭虫工作,积极消灭虫害,有效地保护了草原。同时,还大搞了牲畜棚圈建设。现在,队队都有定居点,在定居点上共修起畜圈一千二百多个,基本上实现了群群牲畜都有圈,改变了过去“人无住房、畜无圈”的落后面貌。
去年春天,在全公社架设高压电线,建立电网,还只是个计划。现在,它已经变成了现实。社员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在短短几个月内,共栽电杆一千多根,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一百一十多里、低压输电线路三十多里,全公社五个大队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都通了电。
草原通了电,风光分外好。千百年来点酥油灯照明的历史结束了,全面实现牧业机械化的广阔前景开创出来了,整个草原展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新面貌。
我们来到卫东大队,只见队里的脱粒机、磨面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等,在电力带动下,日夜在开动,好一派喜人景象。从前,这里社员吃的炒面,有的用手推小石磨来磨,一天也磨不出多少,人口多的社员户差不多经常要有人磨炒面;有的用牛驮到几十里外的水磨上去磨,仅往返走路就得两天时间。如今,通了电,粮油加工实现了机械化,不仅方便了社员,还省出大量劳动力,建设草原也就有了更大的力量。现在,全大队除了这些粮油加工机械外,还有大型拖拉机两台,电动剪毛机五台。
草原上的夜景,本来就很诱人。如今,电灯明亮亮,远远看去象繁星点点,显得更加美丽。晚上,电灯下,有的在学习,有的在听收音机,有的在畅谈草原上的变化。一些老年人,指着电灯向我们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草原上还能照上电灯。旧社会白天和黑夜一样黑,现在黑夜和白天一样亮,生产生活样样好,这都是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福啊!”
在甘加,解放前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头人充大王,寺院逼债忙,牧主霸占马牛羊,穷人四处去逃荒。”
今天,我们走遍了甘加草原,展现在眼前的是:队队修起定居点,社员家家住新房,所有大队都修通了公路,架通了电话,办起了学校,建立了合作医疗站、代销店,有的还办起了铁器和皮革加工厂。想过去,看今日,广大贫下中牧都无比激动地说: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永红大队的贫牧社员吉合太本,特意用他一生经历的事实,向我们介绍了他对“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切身体验。
今年五十一岁的吉合太本,原是青海人,十七岁时因负担不起蒋、马匪帮的派捐派款,被迫逃荒来到甘加。可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那时穷人到那里都受国民党反动派和牧主、头人的压迫、剥削。吉合太本来到甘加后,一无所有,只得靠给人打短工、当长工糊口,一年苦到头,仍然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受骂,受尽了人间疾苦。解放了,他翻了身。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他的日子越过越好。如今,他全家五口人,不愁吃,不愁穿,年年有节余。去年,生产队年终决算分配时,他家除了分得实物外,还分得现金一千七百多元。吉合太本含着激动的泪花说:“过去的日子比黄连苦,今天的生活比蜜还要甜。我们藏族贫下中牧能有今天,全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给我们造的福,我们一定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