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第三十一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11
第3版()
专栏:

“第三十一户”
共青团员阎学军,是武汉市红专二中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一月,她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武昌县金水公社旭光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小阎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长很快。不久,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她当民办教师,有人劝她:
“小阎,当了教师就陷住了。可要想到自己的前途啊!”小阎觉得这话不对,连忙回答说:“什么是前途?党的需要就是前途,我们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她毅然走上了教育下一代的战斗岗位。
过了一些日子,有的工厂招工来了。贫下中农根据小阎本人的表现,并考虑她父亲病逝后家里出现的暂时困难,一致提议选调她当工人,可是又舍不得让她走,因为当地太需要象她这样的好教师了。一天,公社的老郭同志前来征求意见,小阎坚定地表示:“当工人,当教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既然贫下中农需要,我愿意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第二年春天,武汉市广大居民怀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壮志豪情,纷纷奔赴农村安家落户。小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在琢磨:母亲在城市里吃闲饭,给国家增加了负担,应该说服全家到农村来。小阎回武汉作动员,开始她妈妈有些顾虑,小阎就给她宣传上山下乡干革命的意义,畅谈所在生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巨变,讲述贫下中农常年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事迹。她问妈妈:“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要忘本吗,现在农业战线需要人,咱们怎么能呆在城市里吃闲饭呢?”孩子的话,勾起了妈妈对往事的回忆:解放前,她出生不到八个月,母亲就饿死了,父亲带着她从贵州山区一路讨饭,最后流落到湖北……。想着想着,妈妈流泪了,她对学军说:“毛主席和共产党拯救了咱们家,咱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全家都搬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把力!”
四月,正值春播大忙的时节,妈妈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来到小阎所在的只有三十户人家的第三生产队安家落户。贫下中农十分欢迎城里来的居民,帮助小阎家里盖起了两间新瓦房,添置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每当人们打问时,社员们都亲切地说:“这是我们队里的第三十一户。”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