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根深叶茂——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11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根深叶茂
——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滔滔黄河绕过鄂尔多斯高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弯。在河水正要拐弯南下的一带地方,人们热情地传诵着内蒙古清水河县高茂泉窑大队党支部书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的先进事迹。
一九六二年秋天,李秀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实习厂学习结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学实习厂。他一心想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做出点成绩来。可是没过多久,院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向全院师生发出了“用实际行动支援农业”的号召。整个学院沸腾起来,人们议论纷纷,热烈响应党的召唤。李秀想:自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可是,他又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舒适的工作岗位。
李秀思想上斗争很激烈。他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心里渐渐亮堂起来:自己家乡是个贫穷的山村,对国家贡献很小,遇到灾年还得向国家贷款,吃返销粮。家乡需要我去和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状况。于是,他带着毛主席著作和行李卷,毅然回到了家乡。
一回村,他就投入了秋收。由于长时间脱离劳动,一下子又干得过猛,几天以后,腰酸腿疼,“苦”字便在脑海里打转转。这时,一些风言风语也飘到了他的耳边:“念了十几年书,回来当个庄稼汉,有个啥出息?”是啊!就这么一天天地过下去,经受得了吗?李秀思想上产生了动摇。
一天,太阳压山了。老贫农胡五赶着羊群从山上走下来。
“大叔,怎么这么晚了才回来?”李秀问。
“噢!过去给地主放羊,被迫起早贪黑;如今给咱自己放羊,总得让羊吃得饱饱的,长得肥肥的呀!”老胡说完,乐呵呵地扬鞭回村去了。
夜已经很深了,李秀还在琢磨老胡的话。他想:胡大叔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给集体放羊,每天早出晚归,爬山过沟。不管盛夏严冬,还是刮风下雨,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累,说过一声苦。与胡大叔相比,我思想上的差距多么大啊?李秀责问自己:“当初决心下的那么大,如今为什么动摇了呢?”这一天他在日记上写道:“党培养我上学,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我决不能只图自己吃得好、穿得阔、住得舒适。干革命就不能怕苦怕累,就要艰苦奋斗。”
从此,李秀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抱负,投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二年冬季,队里开始在石岩沟筑坝造田,李秀扛着一把大铁锹,天天战斗在工地上。有一天淤地的时候,水渠决了口,冰凌水一个劲地往外涌。李秀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用身子堵住了决口,高声喊道:“快往我前面扔土!”在大伙的努力下,决口被堵住了。社员们劝李秀快回去休息,他换了一身干衣服,又出现在劳动的人群中。
经过伟大的四清运动,李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那象火一样的热情燃烧得更旺了。队里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主动担任辅导员。为了多打粮食,他观风测雨,搞科学实验;抢重担、干脏活,在劳动中刻苦磨练;他还编剧本、当演员,鼓舞群众的革命斗志。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李秀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了尽快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白天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夜晚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走家串户作社会调查。老贫农梁三女说:“咱们这地方梁上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河滩是荒沙地,有水浇不上;再加上缺少粪肥,粮食产量怎么能上去呢?”广泛征求了贫下中农的意见之后,李秀认准了:要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局面,必须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根据本大队的实际情况,首先必须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下一番苦功夫,解决好水和土的问题。
在党支部扩大会议上,李秀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在浑河的上游,建造一座滚水坝,提高水位,然后开通石壁山,修成环山渠,把水引过来,先淤地后灌溉,让荒沙滩逐步变成肥沃的水浇田。大多数支委同意他的方案。但也有少数同志认为:队里的好地还种不过来,何苦在那兔子不拉屎的沙滩上白费劲!
为了扫除领导思想上的障碍,党支部举办了学习班,李秀组织干部们学习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学习大寨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艰苦创业的事迹,批判了因循守旧的思想和懒汉懦夫世界观。大家统一认识后表示:“我们决不能光顾自己吃饱肚子,还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不久,一场引水淤地的战斗打响了。李秀心怀一团火,处处干在前。一九六九年冬季到一九七○年春天,开通石壁山的工程进入了艰苦阶段。一天,李秀干得正猛的时候,一块飞石砸在他的脚上,鲜血顿时浸透了鞋袜。乡亲们围拢过来,有的给他包扎伤口,有的劝他说:“砸得那么厉害,可得好好休息一些日子呀!”李秀回答说:“不要紧,流点血算什么!”第二天,他又扛着大锤和大家一起劈山来了。七、八月雨季,正是淤地的好时节。李秀和社员们在沙滩上打起一道道地堰,期待着洪水的到来。一天,乌云密布,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下。李秀带上工具,往地里跑去,他堵住这里,又挖开那里,把肥乎乎的洪水放进沙滩。社员们也冒雨纷纷赶来,这一天淤地几十亩。在李秀的带领下,他们苦战一年多,建成了一座五十多米长的滚水石坝,挖通了十三华里长的水渠,修起了七个清、洪水闸和四十多个跌水口,使一千二百多亩沙滩变成了水田。全大队平均每人有了二亩七分水浇地。这一年,李秀出勤三百多天。
一九七一年三伏天,严重的干旱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为了便于组织劳力,李秀肩挑炊具、粮食,来到抗旱斗争第一线,在油房里住了几十天。家里孩子病了,他顾不上回去看一看。由于过度劳累,有一天他昏倒在地。喝了几口冷水,振作起精神,又投入了抗旱斗争。这一年,高茂泉窑大队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每人平均生产粮食一千二百多斤,成为全县每人平均粮食最多的一个大队;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共十七万斤,相当于一九六九年的总产量。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们改造的一千二百多亩水浇地,其中有七百多亩亩产跨过了《纲要》。
高茂泉窑大队在变化。昔日缺粮食、少资金的穷山沟,如今集体储备粮食十四万多斤,队里的公共积累达十二万多元。几年来,他们购置了三台拖拉机,架起了高压线,家家用上了电灯。粮食脱粒、米面油料加工、饲料粉碎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小牲畜由八百多头增加到两千多头。
随着革命的发展,李秀先后被选为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委员。去年,他又担任了共青团乌兰察布盟委员会副书记。这时有人对他说:“你这回怎么也该脱产了。”李秀笑着回答:“我觉得在农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学不完的知识。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我决心永远扎根在泥土之中,当一辈子农民!”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