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学习革命样板戏中“悬念”手法的运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13
第3版()
专栏: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学习革命样板戏中“悬念”手法的运用
周溶泉 徐应佩
“悬念”,就是根据生活规律和剧情需要提出问题,但不径直揭底,促使观众和读者怀着“悬念”追看下文,必欲拨疑云而穷根究底。这种手法运用得好,就能在戏剧冲突一环扣一环的紧凑发展中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革命样板戏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使得剧情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英雄形象鲜明突出、感人肺腑。
戏,顾名思义,总得有戏剧性。这就是说,戏剧冲突的发展不能平直浅露,松松垮垮,而要回旋跌宕,张弛有致。革命样板戏从生活出发,遵循艺术有张有弛的辩证规律,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自然而巧妙地制造“悬念”,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试看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第七场《群众帮助》中的一段。当时的规定情景是铁梅外出找磨刀人去了,李奶奶正在焦急地等待铁梅的消息。就在这当儿,特务忽然以查户口的名义登门盘问:“你孙女哪”,这一问,使李奶奶不禁为之一震,观众的心也随之绷得紧紧的。李奶奶回说“病啦”。因为铁梅不在屋里,观众觉得李奶奶这种急中生智的回答言之成理。可是特务紧逼一句:“病了?在哪儿呢?”这一问,犹如雪上加霜,虽然李奶奶从容不迫、镇静自若,回答“屋里躺着哪”,但已知虚实的观众更加忐忑不安了。特务还是死死缠住,喝令“叫她起来!”这剑拔弩张的气势,即将露底的危局,使观众的心快跳到喉咙里来了。正当李奶奶难寻万全之策,观众也感一筹莫展之际,特务举手掀门帘的危急当儿,帘内传出了少女的一声:“奶奶,谁呀?”这一声,犹如久旱降甘霖,既及时又出奇。到此,观众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地。但是大家还以为是铁梅碰巧赶回来了呢,不料挑帘而出的却是慧莲。正由于特务的追查使观众感到提心吊胆,所以慧莲的出现就更使人觉得是雪里送炭,从而更体会到李玉和一家的战斗,不是单枪匹马的孤军作战,而是身后有着千百万群众:青松高千仞,植根在土中;英雄志如钢,力量靠群众。
运用“悬念”手法,不仅是为了使矛盾冲突的发展波澜起伏,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要为展示英雄人物崇高的英雄行为和壮美的内心世界服务。革命样板戏在运用“悬念”手法时,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智取威虎山》第九场写《急速出兵》前夕,干群斗志昂扬,军民同仇敌忾,准备出兵扫荡威虎山。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忽然传来栾平逃跑的消息。这一跌宕,把观众卷入了焦虑的漩涡,自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栾平认识杨子荣,如果他逃上威虎山,那么杨子荣的安危如何?如果杨子荣的身份暴露了,那么里应外合的剿匪计划岂不付之东流?攻打威虎山,又别无上策,那该怎么办?这就激起了观众要看下场的强烈欲望。待到下场《会师百鸡宴》中杨子荣词锋犀利斗栾平,威武雄壮制群匪,栾平节节败退,群匪狼狈不堪,这时“悬念”获释,观众不由得更加惊服杨子荣的大智大勇,感佩杨子荣的心红似火,志坚如钢。
作品中要用“悬念”,必然要接写“释念”,这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悬念”是“引人”入胜的手段,“释念”是被引入的“胜境”。观众的心潮随着“悬”、“释”的起伏而涨落,英雄人物就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只有用“悬念”造成强烈的欲望,用“释念”投其所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悬念”能把人的心“悬”得起来,“释念”又“释得”合情合理。特务到李奶奶家查户口,如果铁梅在家,就造不成“悬念”,正因为铁梅不在,这就叫人要屏息敛声观看李奶奶的良计妙策。而慧莲的突然出现,剧中早有铺垫,李奶奶一家对田家思想上有教育,生活上有关怀,有着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阶级感情,况且铁梅能从墙下钻过去,慧莲自然也能从墙下钻进来。“悬念”如果使人一看就穿,心中有数,那就没有吸引力;“释念”如果违情悖理,也就不能使人信服。因此,只有作者对生活开掘得深,对题材提炼得精,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概括出典型情节,加上精心的艺术构思,才能很好地运用“悬念”手法。
革命样板戏的实践证明:“悬念”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必须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离开了这一点滥用“悬念”,或者为“悬念”而“悬念”,一味“卖关子”、“玩噱头”,使读者沉湎于故弄玄虚的情节中,这就不仅不能起到为塑造英雄人物服务的作用,相反会破坏和损害英雄形象的塑造。我们一定要正确运用“悬念”手法,创造出更多的革命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