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河北省临西县委带领群众大办农业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17
第1版()
专栏: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河北省临西县委带领群众大办农业的事迹
河北省临西县委书记吕玉兰同志提出: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现在,这个口号成了全县人民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开春以来,县委常委们,带领县级机关的大部分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同公社干部一起,分别蹲在一百七十多个生产大队,一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进行调查研究,一边深入开展路线教育,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决心大办农业,改变临西的面貌。
登门求教 启示很深
一九七一年初,曾经是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吕玉兰,被选为临西县的县委书记。那时候,山西省的昔阳县,经过广大干部和社员的努力,已经成了大寨县;正定和栾城县,在学大寨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吕玉兰和县委的同志们,经常谈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同先进县比,临西的粮、棉产量低,差距还很大。原因在那里?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要从那里入手?
第二年春天,吕玉兰同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和耿长锁一起,再一次来到昔阳县参观访问。她虚心地听着昔阳建成大寨县的介绍,留心观察当地干部的行动。在那里,他们听说昔阳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项重要保证,全县各级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成了风气。在县城的机关里,吕玉兰他们的确很少看到来往办公的干部,可是一走到田间和水利工地,却看到社员打扮的干部们,同群众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这些情景,深深地印在了吕玉兰的心中。
回到临西县,吕玉兰把在昔阳看到的、听到的,带到了县委会议上。她尖锐地提出:过去临西县农业生产发展慢,同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什么关系?现在要大办农业,党的干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这些问题一提出,对县委领导成员震动很大。大家联系实际,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一致认为,昔阳建成大寨县,县委的思想革命化是个重要因素。干部下去不下去,是衡量真学大寨还是假学大寨的一个尺子。农业要上去,干部就得下去。
解剖“麻雀” 不当“麻雀”
临西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一九七二年春天纷纷走上农业第一线之后,县委又及时抓了要解剖“麻雀”,不当“麻雀”的问题。
原来,在下乡蹲点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多数都同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少数县和公社的领导干部,身子蹲在了“点”上,心里却想着“面”上。结果是:没有在点上解剖“麻雀”,自己却当了满天飞的“麻雀”。
县委分析,干部下去之后在点上蹲不住,原因之一是那些点有的是后进队,有的干部到了后进队,怕苦、怕难、怕麻烦,于是住了几天便走开了。针对这种情况,县委书记吕玉兰同志一九七二年四月,到了东贺大队去蹲点。
东贺、西贺和中贺大队,生产条件差,阶级斗争复杂,是摇鞍镇公社的几个后进大队,其中又最数东贺大队工作难开展。吕玉兰同志来到东贺,放下行李就同社员们一起下地锄麦,边锄边和社员拉呱;晚上她凑到社员家的炕头上,同社员谈家常,论生产,征求意见。社员们看到她干活踏实,对人诚恳,说话在理,真是来解决问题的,就把自己的看法和心思倒给了她。在这期间,吕玉兰还分别邀了贫下中农代表、干部和社员开座谈会。一些老贫农向她反映:俺队的干部们,心没合在一块,劲没使在一起。队上的工作,谁都不愿大胆去管,这怎能搞好呢?有的贫下中农还告诉她:大队干部不团结,是有坏人在背后拨弄是非。
吕玉兰研究了情况以后,首先向干部和群众进行路线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同时又组织干部学习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摆不团结的危害,谈加强革命团结的重要意义。队干部觉悟提高后,便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团结起来,带领群众大步前进。接着,吕玉兰又同干部和社员商量,制定改变生产面貌的规划,落实增产措施,推广先进技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改变生产条件。一年来,他们平整了全大队的所有的“骆驼鞍”地,新打了四眼机井,开挖了一千八百多米的水渠,引来了卫河水,一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吕玉兰在后进队蹲点解剖“麻雀”这件事,在全县影响很大。县委九名常委和十五个公社的党委领导成员,都先后蹲到不同类型的生产队。摇鞍镇公社的领导成员们,也来到西贺、中贺大队蹲点,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指导面上的革命和生产。
抓好先进 带好后进
从一九七二年春季以来,临西县各级领导干部经过蹲点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使全县很快出现了三十多个先进典型大队,后来,在这些典型的带动下,又有九十多个大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是怎样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运用典型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焦振友同志谈到他一次蹲点的体会,很是发人深思。
去年春上,焦振友来到水波公社小马庄大队蹲点。当时,小马庄大队粮食亩产已经跨过了《纲要》,而它周围的姜庄、杨庄、十八里铺等几个大队粮食产量却很低,亩产只有一百多斤。他想,只要抓好小马庄,使小马庄的革命、生产更上一层楼,有了这样板,就会把周围这几个大队带动起来。因此,他蹲在小马庄,认真调查研究,狠抓了干部的思想革命化,集中地解决了这里缺水少肥的问题,使这个大队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亩产上升到五百二十多斤,比一九七一年增产一百多斤,一举过了“黄河”。
在小马庄蹲点时,焦振友多次邀姜庄等几个大队的干部,到小马庄参观,想用这种办法来促进他们。结果,这些干部回去后,“热闹”一阵子,过后仍是老样子,面貌变化不大,粮食亩产还是一百多斤。
为什么先进队的增产经验,在后进队一时推不开呢?去冬,焦振友决定到姜庄大队摸一摸情况。到姜庄后,干部对他说:“俺队比小马庄大,土地多,条件差,底子薄,不好变!”社员们反映说:“俺们也想学小马庄,就是队上的干部干劲差,参加劳动少,生产不带头。”干部和群众反映的这些情况,使焦振友想清楚了一个问题:蹲点,是为了通过解剖“麻雀”,透过现象,抓住实质,取得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去指导面上的工作。小马庄的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路线教育,抓了干部的思想革命化。而自己过去对推广小马庄先进经验的想法和做法却不够全面,过于相信了先进队的影响,忽视了对后进队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促使其内因发生变化。于是,他决定在姜庄大队蹲下来。
在姜庄蹲点期间,焦振友没有放弃抓小马庄的工作。他采取蹲在姜庄发现问题,运用在小马庄取得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动姜庄前进的办法。他针对姜庄大队干部胸无大志缺乏苦干精神的状况,请来小马庄大队的干部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同社员一起,流大汗,出大力,连续几年填平三条大沟,改造三百多亩易涝洼地和四百多亩沟坡旱田,把全大队九百多亩地变成了良田的过程。小马庄大队干部带头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使姜庄的干部受到了教育。从此,姜庄的干部振奋了革命精神,向小马庄的干部学习,当学大寨的带头人,使姜庄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变。
就在抓姜庄的同时,焦振友,还到过杨庄、十八里铺大队。他发动他们远学大寨,近学姜庄和小马庄,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县委副书记焦振友在水波公社以点带面的经验中,县、社领导干部受到了启示。他们结合学习焦振友的做法,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今年入春以来更加踏实地分头蹲在不同类型的大队,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形成了一个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县的局面。
各级干部下去,带来了全县面貌的变化。去冬今春,临西县社社队队大搞水利建设,同时,深翻、平整土地,使一部分旱地浇上了水,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现在,全县虽然没下过透雨,但广大干部和群众继续发扬“天大旱,人大干”的革命精神,展开顽强的抗旱斗争,决心夺取今年农业的新丰收。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