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喜看新枝开繁花——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七一级工农兵学员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19
第3版()
专栏:

遵照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教导,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大学招收了一大批工农兵学员。他们成长得怎样?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事情。
《喜看新枝开繁花》一文,读了使人感到兴奋。我们深信,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培养出来的工农兵知识分子,将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编者
喜看新枝开繁花
——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七一级工农兵学员散记
泰山脚下,山东农学院实习农场的东南角上,有一片由原来的牧场改建的简易校舍。如今,院内院外,麦苗翠绿,新柳垂青。一伙朝气蓬勃的工农兵大学生,有看书的,有劳动的,有搞科学实验的,还有打球的、唱歌的。他们是农学专业七一级的学生,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个冬春,今年将要毕业了。
我们要争这口气
去年夏季,禹城县杨金大队各种作物生长良好,唯独村南那块第一年试种的水稻,虽然经过精心管理,仍然茎瘦叶黄,生长缓慢。干部、社员都非常着急。正在这个时候,大队选送到农学院上大学的王秀玲回家来了。
秀玲闻讯跑到田间,经过调查,发现稻田土壤严重板结,影响稻苗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料的功能,建议马上放水晾田,中耕松土,追肥浇水。这些措施怎么样?她心里也不踏实。因为,水稻栽培这门课,在学校刚刚学过,还未实习考试。她决心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过的知识。果然,改变管理后的水稻,不久就由黄变绿,生长茂盛了。
王秀玲,二十三岁,是个爽朗而朴实的农村姑娘。她爱学习、爱劳动、爱农业科学。她十四岁参加农业劳动,不久,被选为科学实验队的队长。她大胆试验,使盐碱地上的高粱获得高产。后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贫下中农推选她上大学。
离乡的那天,她全家吃了忆苦饭。父亲悲愤地诉说了那血泪斑斑的家史。在旧社会,老爷爷惨遭地主折磨,悲惨死去;爷爷被日本鬼子抓去当苦工杳无音讯;父亲十五岁就给地主扛长活……。父亲含着热泪对她说:“你是咱家第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不要忘了是毛主席和贫下中农送你上大学的。”二十里堡公社的贫下中农为她开了欢送会,敲锣打鼓送了十五里。地、县领导同志和军分区首长在百忙中为她送行。他们千叮咛万嘱咐:“秀玲,你可要为咱贫下中农争气,为毛主席他老人家争这口气啊!”
秀玲没有辜负毛主席和贫下中农的殷切期望。入大学后,她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在学习上,她勤学好问,从来不放过一个疑点,常常为了弄通一个问题,学到深夜。她只有一个心思:“我们要争这口气。”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她以顽强的革命毅力,克服了由于文化基础差造成的种种困难,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争这口气”,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实践证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工农兵学员前进。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夏天的中午,骄阳似火,炎热异常。七一级的同学们在田间认真地观察着、记录着。
为了掌握科学实验的本领,同学们积极参加了科学实验活动。他们同教师、工人组成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搞了二十一个项目的科学研究。每个同学都参加一、两个项目的研究活动。其中有些项目的研究,例如,棉花杂种早代主要性状遗传动态的研究,水稻幼稻发育和叶片生长关系的研究,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仅仅依靠规定的科研时间是不够的,他们就自觉地利用中午休息和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观察,从来没有间断过。
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到田间操作、资料综合分析、总结报告,师生们亲自动手,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一次,教师初步拟定了一个小麦施肥时期的实验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可以看出在同一肥料水平下不同时期施肥量的效果。讨论时,有实践经验的张焕英同学,提出了一个修改方案。按他提的这个方案,同时还可以看出在两个不同肥料水平下不同时期施肥量的效果,这样可以节约实验的人力、物力,得到教师和工人师傅的赞同。
小麦穗分化的过程中有个二棱期,是麦田管理中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管理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麦以后的产量。判定小麦生长是否进入这一时期,过去靠显微镜观察。在进行“小麦穗分化观察”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在当前农村还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好,“三结合”实验小组的同志们带着这个问题,配合显微镜观察,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终于找到了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比较可靠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小麦穗的外部形态。
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房前房后的空闲地上,种植各种标本植物,搞了各种小型实验,挂牌牌,套袋袋,天天看,随时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掌握了一般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专业理论的理解、记忆,同时发展丰富了这些理论。
还是这样的大学生好
去年七月的一天,淄博市卫固公社的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训练班结束了。参加这个训练班的生产队干部、农业技术员一致称赞这个训练班办得好。这个训练班的教师就是山东农学院的工农兵学员张智勇。他原是这个公社东尹大队的知识青年,两年前贫下中农选送他上了大学。张智勇接受贫下中农的委托,带着生产上的问题刻苦学习,随时注意把学到的知识和当地的生产实际联系起来,积极钻研解决问题的措施。所以,他在训练班的讲授有的放矢,具体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象张智勇这样的同学又何止一个呢!
学员杨章英的家乡,习惯把人粪尿与草木灰混积。她学了农业化学肥料一章后,懂得了那样会丧失肥效,同时也不卫生。她马上给家乡的贫下中农写信,建议改变以前的习惯,采用新的积肥方法。
来自棉区大寨——杨柳雪大队的工农兵学员杨秀珍,学了土壤分析以后,利用假期,对本大队的土地进行了土壤盐分测定,为改土治碱提供了科学资料。
还有许多同学,假期回家积极宣传科学种田的意义,帮助所在大队成立科技小组,制定科学实验方案,上技术课。
有些同学,把学校培育的优良品种引回去,有的已经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并在公社的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农学专业七一级的同学们,就是这样,身在大学,心不离贫下中农,在学习过程中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把学到的知识马上用到生产上去,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广大贫下中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热情地赞扬说:“还是这样的大学生好!”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