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0
第2版()
专栏:

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山东寿光县公路管理站
过去,我县管理的公路都是土路。一九六八年以来,把四条长达一百五十八公里的土路改建成了沥青路。开始,在养护沥青路中,我们碰到了许多困难。后来,我们发扬总路线要求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我们努力掌握养护沥青路的规律,用心积累养护沥青路的经验,切实解决了养护沥青路中的“沉陷”、“啃边”、“网裂”、“麻面”等十多个难题。同时,整修路面八万三千平方米和路肩一百一十多公里,改善了沥青路面,保证了大小车辆畅行无阻。在养护工作中,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抓问题要抓实质
第一条沥青路修建起来不到半年,路面上就出现了不少坑坑洼洼的“沉陷”,并由小变大,由浅变深。汽车跑起来上下颠簸,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事故。如何解决“沉陷”的问题,成为养护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开始,我们在“沉陷”的地方采取贴“膏药”的办法,用沥青填平。可是一经车辆来回碾轧,“膏药”就成了碎块,“沉陷”照样是“沉陷”。后来,我们把石子和沥青加温,再用贴“膏药”的办法来填平,以为这样可以贴得牢些。可是,汽车碾轧的时间稍长一些,“膏药”还是变成碎块,“沉陷”依然是“沉陷”。我们以为可能是原来的油面层与“膏药”层接触得不好,又采取了开切油层,修补“沉陷”的办法,可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有的同志说:“要想彻底治好‘沉陷’,除非重铺路面”。
“沉陷”真的不可制服吗?“沉陷”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联系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了弄清“沉陷”的病根,我们深入调查研究,透过“沉陷”的现象,去抓“沉陷”的实质。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沉陷”点,仔细地解剖分析:切开油层,石子和沥青的配合是适宜的,问题不在这里;又切开灰土层,灰土却是湿漉漉的。我们又从不“沉陷”的路段上挖取灰土进行比较:不“沉陷”路段的灰土是灰白色,“沉陷”路段的灰土是赤褐色;不“沉陷”路段的灰土硬棒棒,“沉陷”路段的灰土软囊囊。详细观察,凡是“沉陷”地方的灰土层,灰土不匀,碾轧不实,厚度不足,土质不坚。因为灰土层存在这些问题,经过水分浸蚀,灰土变湿变软,车辆碾轧之后,就会“沉陷”。事实证明,油层下沉碎裂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灰土层。
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也就找到了“沉陷”的病根。于是,我们就挖掉旧灰土,填换新灰土。在配料上,做到比例得当,调拌均匀。在施工上,力求加厚夯实。然后,再铺石子,灌沥青,补好油层。经过这样治理,路面再不“沉陷”了。
看问题要从各方面看
我县沥青路面,全部为石灰土底层,底层有比油层宽出十五到二十厘米的路肩。就在油层和路肩相接的边沿处,汽车碾轧后,经常出现“啃边”现象。如不及时治理,就象蚕食桑叶一样,由外到里,把油层一块块的啃下来,严重地破坏路面,给车辆行驶造成困难。这是养护工作中的另一个难题。
根据治理“沉陷”的经验,在治理“啃边”时,我们首先切开灰土层查看,在发生“啃边”的地方,灰土层同样变软。因此,我们就更换了灰土层,整修了油面层。以为这次一下就抓住了实质,治到了病根。不料,治理过的地方往往照样“啃边”,特别是雨雪过后尤为严重。
这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根据雨雪过后“啃边”严重的现象,在下雨和化雪的时候,我们就去现场仔细观察。有一次下了大雨,在高淮路段上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凡是“啃边”多的地方,路肩兜水;凡是不“啃边”的地方,路肩不存水。接着,又在治理过“啃边”的路段发现:凡是治理过而不再“啃边”的地方路肩不兜水;凡是治理过又继续啃边的地方,兜水就很严重。一位老大爷在雨过之后,走到一块积水的路边踩着油层对我们说:“你们看,兜下这么些水,底层都泡软了,汽车轮子轧在上面,怎能不‘啃边’!”老大爷的一番话,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立即召开“诸葛亮”会,经过认真分析,大家总结了几句话:“沥青路怕水害,路肩高了水难排,夏季存水冬积雪,路基湿软就损坏。”研究的结果:“啃边”是由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从单方面治理不解决问题。必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先整好路肩,保持适当的坡度,解决兜水问题,然后再更换灰土,这样才能彻底根治。
打那开始,我们组成了一个维修队,分别在四条沥青路上进行检查,对路肩高的地方都逐一作了整修,使横坡度不小于百分之三。每逢冬季下雪,我们就集中力量迅速扫清积雪。这样,路面雨后不积水,雪后不积雪,保持了路基的干度。从此,治理过的“啃边”的地方不“啃边”了,整个公路“啃边”现象也大为减少了。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网裂”也是沥青路上经常发生的病害。乍一看,东一道裂纹、西一道裂纹,纵横交错,就象蜘蛛网一样。这种病害,虽然不象“沉陷”那样影响大,但不及时治理,车辆碾轧繁重,油层大量崩碎,也会影响车辆的安全通行。开始,我们认为,这种病害只是表层裂缝,并不向下沉陷,问题出在上边,就试用“摊煎饼”的办法,在发生“网裂”的面上涂抹沥青,糊住裂缝。结果,车辆碾轧之后,很快又裂了缝。根据过去的实践,我们又切开油层,观察灰土层,灰土层是硬棒棒的。可是,在灰土层与油层相接的中间有一层薄薄的“细壤”(碎干土)。我们判断:灰土层坚硬,又没有湿软沉陷,造成“网裂”的问题根本不在灰土层。油层呢?我们已经作过治理,问题也不在油层。于是,我们怀疑问题可能发生在“细壤”上。在治理其他病害的时候没有发现“细壤”,为什么单单在出现“网裂”的地方发现“细壤”呢?我们又同时解剖几个出现“网裂”的地点,同样发现油层和灰土层的间隔处有“细壤”。因此,我们断定“网裂”是由“细壤”造成的。“细壤”为什么会造成“网裂”呢?大家又作了具体分析:原来,“细壤”是干散的。没有把灰土层上面的“细壤”清扫干净,就铺油层,由于“细壤”的阻隔,灰土层与油层就不能粘接在一起。汽车碾轧,油层波动,就出现道道裂纹,形成“网裂”了。
于是,我们切开“网裂”了的油层,取净了灰土层表面上的“细壤”,填好了石子,又修好了油层,经过车辆频繁碾轧,“网裂”再也不发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