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分清两条认识路线——大连工矿车辆厂铸钢车间一次哲学讨论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1
第2版()
专栏:

分清两条认识路线
——大连工矿车辆厂铸钢车间一次哲学讨论会侧记
大连工矿车辆厂铸钢车间,去年制成了一台电动造型机,用它铸造砂型,提高效率四倍,人员节省一半,质量也显著提高。不久前,他们总结经验,开了个哲学讨论会,分清什么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什么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划清两条认识路线的界限。
会上,参加造这台机器的老师傅厉宝莲首先说:“第一台电动造型机能顺利制造成功,主要是先有个正确的设计方案。”有人问:“先有设计方案,后造机器,这不是办事情从‘主观到客观’,成了先验论了吗?”于是,大家讨论起这样的问题:
先有设计方案,是不是办事“从主观到客观”?
生产组长赵殿洪说:咱们造机器、搞革新和办其它事情一样,总是先有个打算,这说明人们的实践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问题在于这个打算是从那里来的?毛主席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承认先有实践,后有认识,才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否认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咱们设计的第一台电动造型机方案,离开了实践没有呢?
厉师傅果断地回答:“当然没有。”有的同志进一步提出:过去咱们没有造这种机器的实践经验,这个实践是指那个实践?于是,大家回顾了这个方案的产生过程。
近两年,这个车间生产任务猛增一倍,再用老办法造型,不赶趟了,人们便想到用机器造型。但造啥样的机器,心里没数。后来,大家从清砂用的电振动落砂机受到启发。它用于清砂,能把大块干砂振碎,那么用于造型,不也能把松散的湿砂振实吗?振实砂型,是造型工艺的基本要求。大家便参照落砂机的原理,提出一个电动振实台的设计方案。电动振实台是造型机的心脏。闯过这一关,大家又根据造型操作的工艺要求,调查了类似机器的构造,解决了升降、翻转、运走砂型等机械传动的难题,很快完成了第一台电动造型机的设计方案。
这么一回顾,大家清楚地看到,方案固然出现在第一台电动造型机之前,但它却产生在许许多多别的造型机和类似机器之后,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综合了自己的和别人的实践经验设计出来的。没有客观生产的需要,怎么会想到作造型机?没有对电振动落砂机和其它类似机器的调查分析,综合研究,电动造型机方案是搞不出来的。因此,虽然先有方案,后造机器,这个方案也不是先于实践的主观臆造的东西。既然方案是实践的产物,按这个方案去造机器,就不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的认识路线,而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办事是“从主观到客观”,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割裂开来,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颠倒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那才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讨论到这里,有人议论:方案是从实践中来的,可是没见到造型机,却设计出造型机,制造出造型机,这是咋回事呢?要讲反映论,这是怎样反映的呢?主持会的赵师傅听到这个议论,马上引导大家讨论:
来自实践的设计方案,为啥会有创造性?
车间技术革新组组长张守元说:只讲认识的来源,不讲认识的作用,来自实践的设计方案,为啥会有创造性这个“谜”,就破不了。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毛主席说:“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电动造型机振实台方案来自振动落砂机,但又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造型工艺的需要,经过多次试验,对所得的感性材料,下了一番改造制作工夫才得出来的。如我们通过试验证实了振动落砂机能起到振实砂型的作用,但也发现它振动频率低,振幅大,左右摆动,有不适应的一面。我们通过增大电机转速等办法改进了不适应的部分,从而设计出适应造型工艺的电动振实台方案。这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的一个表现。如果否认主观认识的能动作用,以为人的认识只能象照像机那样,呆板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相,那就否认了人们的创造性,而为照搬照抄外国的“爬行主义”制造理论根据了。
大家在充分讨论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之后,又联系实际,说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技术员朱家势举个例说:电动造型机的运砂型的电平车,生产需要它达到固定位置时能自动停车。在设计时,我们不仅安上了限位开关,还根据物体惯性运动的规律,预料小车断电后,因惯性作用也不会马上停车,又自觉地增加了弹性刹车装置,结果,在实践中就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这就说明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那么精神是怎样变成物质的呢?大家认为,精神变物质,同物质变精神一样,都是以实践为条件的。设计方案再正确,如果没有造机器的劳动,仍然造不了机器。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什么“要想办法发挥思想的力量来代替物质的力量”,就是否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这个唯物论原则,其要害是反对革命实践。只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从而低估或否认人的主观认识的能动作用,就会陷入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论;反之,只承认认识的能动作用,甚至夸大这种作用,否认认识来自实践和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那就滑到了主观唯心论的深渊里。
讨论到这里,青年工人高少华提出: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可咱们第一次制造电动造型机,虽然遇到不少挫折,却是一次投产成功了。这怎么解释呢?于是,大家又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电动造型机一次投产成功,能不能说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小高的话音刚落,一位老师傅首先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接着,他谈了三改送砂簸箕的过程:送砂簸箕,是电动造型机安装的最后一关。由空中传送带运来的砂子,经过它能自动、准确、适量地送到砂箱里。对它,原来估计得很简单,安装中才发现:长了,操作碍事;短了,砂子送不到。第一次在簸箕上安了个活页。实践一检验,这办法不行。那么重个家什,上下折叠一百八十度,人折不动,用机械带动就太复杂了。后来,还是朱家势这个技术员献了妙计,设计了个倾斜轨道,让簸箕能在上边滑动。
朱家势抢过话头说:这也是吃一堑,长一智。没有第一次活页簸箕的方案,这第二个方法是想不出来的。
老师傅说:这个办法果然灵,簸箕能进能退,解决了砂子送不到和操作碍事的问题。可是实践中又遇到了新问题,干大小不同的活,簸箕要能改变送砂的角度才好。第三次老朱和大家研究,设计了自动顶丝装置,终于使簸箕既能伸缩又能变换角度,才取得了送砂的“自由”。类似送砂簸箕的问题一一解决之后,电动造型机才一次投产成功。
三改送砂簸箕的事,使大家思想活跃起来。为什么会有“三改”呢?就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找到它的规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为什么会一次投产成功呢?这正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逐步认识了制造机器的规律性,使主观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同志们说:由失败向成功的转化过程,是主观与客观在实践中求得统一的过程。我们需要吸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务求在投产前一个一个地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为整台机器的一次投产成功准备条件。
造型机一次投产成功了,对造型机的认识是否结束了呢?铸钢车间的同志们说:从试制这一台造型机来讲,我们的认识是完成了;但从生产的发展来说,我们对造型机的认识并没有结束,决不能把对造型机的现阶段认识当成“终极真理”。事实上,试制的第一台电动造型机,在使用中就发现了不少地方还可以改进。为此,我们又设计和试制了第二台电动造型机。这台机器与第一台相比,做了八处较大的改进,造型能力比第一台大三倍。这说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我们要继续革命,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不断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