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总路线鼓舞着他们创造英雄业绩——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勘探红山大型铁铜矿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2
第2版()
专栏:

总路线鼓舞着他们创造英雄业绩
——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勘探红山大型铁铜矿的先进事迹
红山,巍然屹立在绵亘千里的云贵高原上,山头白云缭绕,山下激流奔腾,起伏的峰峦间,出没着成群的猕猴。夏季,这里的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多度;雨季,山洪象咆哮的蛟龙,在谷底横冲直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就在这人迹罕见的荒山上,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的职工,高举党的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旗帜,在兄弟地质队和有关科学研究单位的帮助下,高速度、高质量地探明了一个大型铁铜矿床,为发展我国的冶金工业作出了贡献。
为了探明这个矿区,九队职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走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转了五圈;他们取的岩芯,能装二十多个车皮;他们制的图件,接起来可以摆五公里……。先进的思想和事迹,是很难用数字来表达的。但是,通过这些数字,人们可以看到九队职工为探明这个矿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经历了多少激动人心的战斗;也可以感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旦武装了群众,群众就能创造出多么英雄的业绩来。
快马加鞭上红山
一九六六年四月的一天,“去红山找铁矿”的消息传到了九队。顿时,九队所在的工地整个沸腾了。职工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开誓师会,写决心书,向党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了冶金工业的高速度发展,一定要拿出全部力量,为祖国找出大铁矿来!
去红山,困难重重。一条奔腾湍急的大江横穿山谷,挡住了到红山的去路。过江后,离矿区还有九公里。这九公里,全是高山峭壁。要过江,没有桥梁;上山,没有道路。
为了把大批物资、设备尽快运进红山,保证地质工作及时开展,一支由十一名老工人组成的先遣队冒着滂沱大雨,来到水流湍急的江边探路。工人们豪迈地说:“没有桥,我们趟着过;没有路,我们开出一条来!”他们有的跳进汹涌澎湃的江里,测量水深和流速,有的到附近寨子,向老乡了解山洪暴发的规律。工人们露宿沙滩,利用两次山洪、两场暴雨的间隙,人抬马驮,涉水登山,日夜抢运物资、设备。有一次,山洪突然暴发,滚滚的洪峰呼啸而来,正在抢运物资的老工人侯家有被卷进激流,冲出十多里远。可是,他被抢救上岸后,只缓了缓气,又继续投入了抢运物资的战斗。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加速进行,需要的物资、设备量增加,靠人抬马驮赶不上需要,九队职工决定自己动手造渡船、修公路,用汽车运输。
由地质工人来造一条能载汽车的摆渡船,困难是很多的。工人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很快作出了“设计”。造船需要用一种质地坚硬的红杨木,要到附近的一座大山的原始森林里去采伐。可是这座山又高又陡,往返一趟约有五、六十公里。三十多个工人立即组成一个伐木组奔赴深山,他们经历千辛万苦,砍回了八十多立方米的红杨木。队里的木工日夜施工,一直干了四十多天,终于造出了一条长十四米半、宽五米多的大渡船,一次能载两辆卡车过江。
从江边到矿区的公路,如果全部建在山腰上,需要炸掉好几个山头,搬走大量岩石,工程量太大,费时太多。为了节省时间,工人们就把一段公路建在谷底的河床上,他们风趣地把这段公路称为“水中路”。路面修成一段,汽车就往前开进一段。路面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就立即抢修。冲垮一次,抢修一次,一个雨季就抢修了十多次。他们以工人阶级的顽强意志,终于修通了这条公路,保证了大批物资、设备及时运到红山。
虎口拔牙 绝壁探矿
九队职工一上红山,立即在悬崖峭壁上展开地表揭露工作。
“老虎嘴”是红山的有名陡坡。这是一个两级陡坡。从山脚往上,先是一堵几十米高的石壁,往上是十多米长的微微倾斜的石坡,再往上,又是一堵几十米高的石壁。根据地质工作的要求,需要在这两级石壁中间的斜面上进行一项山地工程。但是,在这样的地方施工十分危险,队领导对这项工程很费踌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闯进了地质队的办公室,他精神抖擞地向队领导提出:“这项工程,我们去!”这个年轻人,就是工地施工班班长、共产党员刘文聪。
刘文聪参加地质工作的历史不长,但是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岗位。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更加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平时,哪里的活累活重,他抢着干;哪里的活有危险,他抢着上,这次他又主动要求承担在“老虎嘴”施工这一艰险的任务。他说:“我们是工人阶级,山再高、坡再陡,我们一定要把它踩在脚下,一定要到‘老虎嘴’里把它的牙拔出来!”
领导上批准了刘文聪的要求。第二天一早,他带着两个同志开始了“虎口拔牙”的战斗。他们从半山腰迂回着爬上了“老虎嘴”,登上了夹在两级陡壁中间的斜坡面,从这里采取岩矿石的样品。他们先进行爆破,使岩石出现新鲜面。当时正是夏天,红山的气候十分炎热,他们背上太阳烤,脚下暑气蒸,浑身汗如雨下,仍然坚持工作。在这场战斗中,刘文聪总是站在最前列。一次爆破之后,他又抢着上去清除乱石。不料陡坡上的一块大岩石,因受爆破震动突然滚了下来,刘文聪无法躲闪,当场受了重伤。在送往医院抢救前,刘文聪望着这座他和战友们日夜战斗过的红山,两眼流露出无限留恋的神色,并且嘱咐战友们要好好工作,尽快把红山底下的铁矿找出来。因为流血过多,刘文聪同志不幸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刘文聪牺牲了,但是,他的革命精神,成了鼓舞九队职工加速探明红山矿区的巨大力量。人们怀念刘文聪,学习刘文聪,更加英勇地战斗,在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挖掘了三万五千多立方米的山地工程,采集了上千个岩矿样品,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在前进的道路上,英勇的九队职工可真是披荆斩棘。矿区有个四号沟陡壁,高约二百多米,宽约七、八十米,就象是一堵矗立着的巨大的石墙。这个陡壁为观察岩矿层的结构形态提供了极好的自然剖面,在陡壁两侧已经都发现了铁铜矿的零星露头。攀登四号沟陡壁,对弄清红山的地表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攀上这个陡壁,真是既危险,又困难。
在这个艰巨的任务面前,青年技术人员陈邦鉴、刘如亮、王岩春提出,人民的地质人员,没有权利在矿区地质工作上留下这个空白点。这种对人民事业的强烈责任感,鞭策着他们开始了对四号沟陡壁的攀登。他们三个人象壁虎一样,把身体紧贴在石壁上,凭借着岩石的凹凸,沉着地攀向高峰。他们一边爬,一边留心观察,搜集地质资料。到离顶壁只有三、四十米的地方,攀登更困难了,抬头看,坡面象刀削斧砍一般,没有落脚的地方;朝下看,壁底连着深沟,黑呼呼的深不见底;回头看,一朵朵云彩象棉絮一般,轻轻地从身边飘过,自己仿佛站在云端。在这十分危险的地方,他们忽然发现笔直的石壁上有一条五、六十厘米宽的裂缝,直通壁顶。他们就用毛主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诗句互相激励,勇敢地沿着石缝继续向上攀登。他们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移动。每向上移动一寸,胜利就接近一步,危险也就增添一分。正在这时,他们从石缝壁上看到了矿体。他们兴奋地观察着,默记着矿体的厚度和走向,直到完全弄清为止。这新的发现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他们用尽全身气力,一口气攀上壁顶,四号沟陡壁终于被他们踩在脚下。
九队的职工就是这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攀登了矿区的所有陡坡,踏勘了矿区的所有山沟。
为革命抢时间
红山矿区是一个隐伏矿,矿体的地表露头很少。怎样可以加快勘探的速度?过去地质部门曾经在这里进行过航空磁测,发现红山地区有强烈的磁力异常反应,随后又在这里做过一定程度的地面物探工作,先后发现有零星的铁矿露头。根据这个特点,广大职工决心改变地质勘探工作的一般程序,在进行地表浅部揭露的同时,在磁力异常反应强烈的中心点布钻,进行深部揭露。如果发现矿体,大量的地质工作就可以全面展开。
六号钻机的工人勇敢地承担了在矿区打第一孔的任务。工人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下了决心要把这个揭露红山秘密的关键孔坚持打好。他们顽强战斗,有的整日整夜守在机台旁边,累了就睡在钻塔里面;有的小病不休息,有的自动放弃探亲假。一天深夜,忽然下起倾盆大雨,狂风吹破了塔衣,雨水飘进了机台。工人们为了保护机器正常运转,纷纷脱下雨衣盖到机器上,自己顶着风雨操作。经过多少个这样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这个钻孔终于打出了厚达一百多米的富铁矿层。九队沸腾了!红山沸腾了!工人们噙着激动的泪花,双手捧着这乌黑闪亮的铁矿芯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铁矿芯从这个人手里传到那个人手里,一个个传下去,传遍了红山,传遍了九队。“总路线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震荡山谷。这种为革命抢时间的精神,贯穿在九队的全部工作中。职工们自觉地尽一切努力,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争时间,抢速度。
一九七○年初,有关部门要求九队在当年八月底前交出矿区勘探的中间性报告。这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四个月,相当于要在八个月中完成文化大革命前两年的工作量。在这艰巨的任务面前,九队的职工们毫不退缩。他们贴出数千张大字报,深入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修正主义黑货,向党、向社会主义祖国表达一个心愿: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抢时间,为革命抢时间,向帝、修、反抢时间,把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干扰破坏所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要加快勘探速度,急需打深孔的千米型钻机,但是,这种钻机一时运不到。四号钻机的职工没有等待。他们根据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个具体问题,终于用五百型钻机打出了质量完全合格的一千零四十米的深孔。
工人阶级的这种战斗豪情,在九队的职工中到处闪耀。老工人余清章搬迁钻机时,一百九十多斤重的钻塔天梁,二百八十斤重的柴油机飞轮,抢着扛起就走,群众称赞他是为革命抢扛大件的“铁肩膀”。有一次,二号钻机搬迁新孔位。当时正是雨季,余清章和工人们扛着一吨多重的一台柴油机,一步一滑地走完了泥泞的小路,来到了一个陡坡下面。他们鼓足劲向上扛,由于被淤泥陷住了,半天也没有向上移动几寸。余清章急了,伸开两只粗大的手,象钉耙一样扒开了稀泥,硬是要从地上抠出一列阶梯来。他的行动,象火一样鼓舞着同志们的劳动热情。大家一齐动手,扒的扒,抠的抠,有的手指磨出了血,谁也没叫一声苦,很快就在陡坡上面抠出了一条十几米长的阶梯,把柴油机顺利地抬了上去。钻探工人也挖掘潜力,自动挤出人来新开钻机;安装运输工人白天冒着烈日暴雨干,夜里点上松枝火把干,使每台钻机的搬迁、安装时间缩短了两三天;机修工人在共产党员陈治权的带领下,风雨无阻,日夜操劳,精心维护设备,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全队干部和群众一条心,一股劲,工作环环扣紧,终于在一九七○年八月底如期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勘探任务,提交了中间性地质报告,为高速度勘探红山矿区打下了基础。
“我们对人民负责”
批修整风运动进一步提高了九队职工的路线斗争觉悟。广大职工把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仇恨,化作高速度、高质量完成红山矿区勘探工作的巨大力量。一九七二年,红山矿区勘探工作接近后期,但在矿区边界部位打的一些小口径钻孔,因为缺乏小口径测斜仪,一直没有进行测斜工作。这些孔是用金刚石钻机打的,弯曲度基本上不超过地质勘探的要求。对这种钻孔还要不要测斜呢?职工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大多数同志认为,钻孔的弯曲度虽然不大,可是由于钻孔较深,产生的偏距就大,如果不把钻孔弯曲的方位和斜度测出来,就无法正确认识矿体的地下形态,正确圈定矿体的范围和精确计算出矿藏的储量,这样就会影响矿区勘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会给今后的矿山建设带来损失。我们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定要对人民负责。经过热烈的讨论,全队很快统一了思想。职工们自己动手改制成功小口径测斜仪,对小口径钻孔进行了测斜,为全面评价红山矿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资料。
在勘探过程中,九队职工把确保矿区勘探的准确性、可靠性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每打一个钻孔,他们都坚持作原始记录,坚持按时测水文资料,经常校正孔深误差,及时计算岩芯采取率。当发现钻孔不符合地质要求时,就立即纠正。如果纠正挽救不过来,就宁可推倒重来,也决不马虎敷衍。
九队职工就这样以自己几年的辛勤劳动,确定了红山矿区的范围,查清了矿区的储量、品位,摸清了矿区的地质构造,初步认识了成矿规律,为祖国提供了一个大型铁铜矿床。
云南省地质局报道组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