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尼中友谊之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2
第5版()
专栏:加德满都通讯

尼中友谊之桥
在连接尼泊尔加德满都和博克拉两个经济发展中心的普里特维公路上,一项主要工程马迪河大桥建成通车了。这是尼泊尔最大的公路大桥之一,它的建成和通车是尼泊尔人民发展自己交通事业的又一新成就,也是尼中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合作的丰硕果实。
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行一百五十三公里,便来到了达姆里河谷。这里群山环抱,到处是葱绿的山林,间缀着一块块长满禾苗的梯田。河谷北面,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壮丽。马迪河水从北面崇山峻岭中蜿蜒穿流而下,把河谷一分两半。勤劳勇敢的尼泊尔人民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合作下,把长达三百七十米、宽七米半的钢梁大桥横架在马迪河上,把河谷东西两半连接了起来。
一九七三年五月三日,在大桥工地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庆典,工地上悬挂着尼中两国国旗和“尼中友谊万岁”的横幅标语,整个工地喜气洋洋。成千的尼泊尔人穿着节日盛装赶来欢庆大桥通车。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参加过建桥工作,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劳动过。在这欢乐的日子里,他们一见面都互相问候,显得格外亲切和高兴。
尼泊尔首相比斯塔也专程亲临工地主持庆典,并为大桥通车剪彩。他在讲话中说:“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并不是尼中友谊的障碍,将继续成为两国友好的象征而长存。”“和平共处是尼中两国友谊的稳固基础,这种友谊是由善意、谅解、相互信任与合作培养起来的。”
在过去两年多的日子里,参加建桥的尼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并肩劳动,互相学习,密切合作,战胜各种困难,为发展尼泊尔的民族经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看到这座长虹般的大桥,都不约而同地回想起去年架设大桥钢梁时,工地所遭受的一次严重风灾。那是一九七二年五月,架设钢梁的工作正在进行,一天下午天色突变,一阵特大的狂风暴雨向马迪河大桥工区袭来,竟把成百吨重的钢梁从桥墩上刮倒下来,给架桥工程带来很大困难。在困难面前,尼中两国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互相鼓励,团结一心,在暴风破坏后的工地上,日以继夜地把工地重新清理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风灾所造成的损失。钢梁被暴风刮到河里去了,他们就潜到寒冷的河水里,卸螺丝,拆零件,把一件件钢材从水里打捞出来。中国有关单位和运输部门也把支援马迪河大桥工程所需要的补充钢材当成紧急任务来完成,及时地赶制出厂并提前运到了工地,保证了大桥的胜利建成。大桥建成后,今年四月,一场大风暴再度袭来,这次大桥经受住了考验,它毅然挺立在马迪河上,作为尼中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标志,接受人们的巡礼。
在马迪河大桥基础施工过程中,尼中两国建设者们与洪水争时间、抢救机械器材的动人情景也是令人难忘的。马迪河洪泛期一般从六月开始。可是,一九七一年四月六日下午,人们刚下班休息,河水突然猛涨,河滩工地上的大量施工机械和器材,面临着被洪水淹没和冲走的危险。尼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英勇地投入了抢险斗争,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把河滩上的大部分机械和器材及时抢救上岸。抢救工作完成后,架在马迪河上的临时便桥又被洪水淹没了,回住地的路被切断了,天黑沉沉的,寒风不断向全身湿透的尼中两国建设者们袭来。但是他们互相照顾,彼此搀扶,战胜了困难,安全地回到了住地,那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一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追述这一段经历时说,中尼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建桥过程中真可以说是“风雨同舟、患难相助”。
一九七一年一月马迪河大桥的桥墩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八个桥墩必须赶在洪泛期到来之前修到洪水水位之上。一天下午,八号桥墩的基坑挖掘工程在收工之前已经完成,但基坑四壁出现了塌方现象,如果不立即组织力量在挖好的基坑内浇注混凝土,这个八米深、八米长、五米宽的基坑就会被四壁塌土填塞,造成大量返工,影响到工程进度。已经劳累了一天的尼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不怕疲劳,立即决定组织夜战,抢浇八号桥墩基坑。一时工地上灯火通明,汽车来回运送沙石和水泥,混凝土不断倾进八号桥墩的基坑。他们连夜奋战直到次日凌晨三时,浇注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从大桥开工的两年多来,尼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经历了多少个并肩劳动的日日夜夜,这座大桥凝结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情,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尼中友谊桥”。
马迪河大桥建成并通车了。在尼泊尔崇山环抱的达姆里河谷,奏起了一曲尼中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合作的凯歌。尼中友谊源远流长,就象流经这座友谊之桥的马迪河,永不止息地欢腾前进!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中国植棉考察组技术人员在帮助尼泊尔试种棉花的过程中,和尼泊尔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研究植棉技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