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唯心论的“闪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3
第3版()
专栏:

唯心论的“闪光”
冀湘
鲁迅早就说过:“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的爆发,象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过去了。”
刘少奇一类骗子却不以为然,认为“灵感”至今还是“一通百通”、“一了百了”的法宝。据说,做文章的秘诀在于抓住“思想的闪光”。这种“光”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很不容易抓住,谁能及时抓住它,“就可以写出比别人高一手的文章”。这种“闪光”是什么宝贝呢?他说:“思想的闪光,即所谓灵感”。一语漏底,原来还是旧的“灵感论”“闪”出的新“光”。
查一查他们祖宗的典谱,“灵感论”确实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它的发明权属于古希腊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柏拉图。他说“灵感”是依附在诗人或艺术家身上的一种“神力”,就是这种“神力”暗中操纵艺术家进行创作。十九世纪德国唯心论者、“超人哲学”的鼓吹者尼采,说得更明白,他说“灵感”是“神性之突然爆发”,“象闪电一样,象清泉一般”,只有天赋达到顶峰的“超人”或“天才”,才能获得“灵感”。俄国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露骨地宣称过“灵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无怪乎我们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灵感论”这样面熟,原来它是对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祖师爷的一种不高明的抄袭。由此可见,刘少奇一类骗子是妄图把挂在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艺术殿堂上的“灵感论”的旧匾,摘下来挂到无产阶级的文艺大门上,把我们的文艺引上邪路。
说刘少奇一类骗子一点“创造”没有,那也有点冤枉。譬如得到“灵感”的办法,他就跟别人不同。他独出心裁地提出聊天是触发“灵感”的绝妙开关。通过聊天可以“发现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联想问题,发展思想,对写作有很大好处”。古时候的文人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骗人的话,刘少奇一类骗子走得更远,干脆提出“灵感本天成,聊天偶得之”的作文秘诀。然而,这点“创造”,仍旧是骗人的毒药。
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党理论纲领是“天才论”。“灵感论”是他们的“天才论”在文艺创作领域里的运用。唯物论的反映论告诉我们: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而刘少奇一类骗子却把聊天当作源泉,企图否定深入生活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根本途径,这就从根本上排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映论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
“灵感论”是把文艺工作者禁锢在书斋画室之中的紧箍咒。既然关在屋子里聊天就可以生出“灵感”来,那么文艺工作者又何必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何必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既然文章是客厅里“聊”出来,“茅房里想出来”的,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岂非多余?!
“灵感论”是把工农兵排斥在文艺大门之外的挡门剑。“灵感”既然是“特殊天才”脑瓜里所独具的,“群氓”的“笨脑瓜”里哪里会有?因此,提笔为文,自然没有工农兵的缘份。创作岂不只是他们这些脑子里有“闪电”的“文曲星”们独霸的事业?!
刘少奇一类骗子用“闪光的思想”装璜起来的“灵感论”,原来“闪”的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旧光。这种“光”过去就微弱得很,到了现代,则更加黯淡了。试问,除了一小撮地主资产阶级分子和他们的“文曲星”,有谁相信这种捞什子呢?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坚定不移地相信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指示:“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