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大旱之年过“长江”——记中共河北省栾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跨“长江”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4
第2版()
专栏:

大旱之年过“长江”
——记中共河北省栾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跨“长江”的事迹
一进河北栾城县境,就会看到大小村庄墙壁上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誓叫栾城变江南”的大字标语。这是栾城人民学大寨、赶昔阳的战斗口号。一九七二年,栾城县遭到了特大旱灾。中共栾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这个战斗口号变成了现实。粮食作物产量,在连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一举跨过“长江”,平均亩产量由一九七一年的七百零一斤跃进到九百零二斤,总产量由上年的两亿一千多万斤上升到两亿七千多万斤。十三万亩棉花获得了较好收成,林、牧、副业也有较大发展。
为什么在这大旱之年全县农业能够大幅度增产呢?栾城县委同志给我们谈了他们的斗争经历:
“‘长江’再宽、再深,也要过去!”
一九七○年,栾城县打破粮棉产量过去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三点三的增产幅度以后,连年大步前进。一九七二年的特大旱灾,对栾城人民是一个严峻考验。栾城能不能继续大步前进?还要不要过“长江”?是继续吹进军号,还是打退堂鼓?激烈的争论,在县委会里,在社、队领导班子里普遍展开。有的同志在大旱面前对过“长江”产生了怀疑,说:“这么大的旱年,过‘长江’不可能!”主张修改计划。多数同志说:“只要我们有过‘长江’的劲头,有切实有力的措施,就能抗旱抗到天低头”。县委组织大家全面分析全县过“长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制定具体措施,坚定了过“长江”的信心。大家一致表示:“我们县委要扛起过‘长江’大旗,激励士气,用九百斤的干劲,夺取八百斤的产量!‘长江’再宽、再深,也要过去!”一位县委成员说:“战天斗地过‘长江’才是硬功。我们不能想拉车又怕爬坡,要做战天斗地的带头人。”
县委的决心激励着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向干旱展开顽强的斗争。年过半百的原县委书记李如双,身患几种疾病,人们经常看到他冒着酷暑,尘土满身地出现在水利工地上,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在这向“江南”挺进的三个月里,李如双和干部、群众一起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在“班长”的带动下,大大激发了县委“一班人”的革命精神,激发起广大群众的革命干劲。宋北大队贫农社员陈群生带领一支打井队,不顾自己身患重感冒,仍坚持劳动,满身泥泞满身水,在井下战斗了四十多天。社员们感动地说:“陈群生为过‘长江’打井,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榆林大队共青团员赵西芳等人组成的十三姑娘打井队,排除旧社会流传下的“闺女不能打井”的阵阵冷风,在村南摆开了打井战场。她们以顽强的斗志,凿穿了三尺多厚的砂礓石层,胜利地完成打井任务。
从城镇到村庄,从干部到社员,全县二十五万英雄人民,挖深井,找水源,扁担挑,脸盆端,日夜战斗在机井旁,团结一致,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抗旱过“长江”而艰苦奋战!
创造条件两手准备
怎样把过“长江”计划变成现实?栾城县委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也经历了复杂的斗争。有人认为,要过“长江”,就要继续抓水利。有人却说:栾城水利条件不错了。究竟栾城现有的水利条件能不能适应过“长江”的要求?井还要不要打?县委组织调查组,深入一个个社队,对全县水利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
过去,这个县打了三千一百多眼机井,由于当时缺乏计划性,暴露出不少矛盾:一是井位布局不合理;二是多数机井汲取同一层水,遇到大旱,抽不上水;三是依靠这些水利设施,一年只能提汲地下水一亿吨。根据计算,亩产达到八百斤,平均每亩庄稼浇水量约四百多吨,全县四十多万亩农作物就需用水约一亿六千万吨。这六千万吨水的差额,是靠天上掉,还是动手向地下要?栾城县委回顾了栾城十四年间有十年发生旱灾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到,不能靠天,必须治干旱。力争一年不下雨也要过“长江”!认识统一了,县委就率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开发地下水源的战斗。
不管是冰天雪地的隆冬,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广大社员群众,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展开了向地层深处要水的战斗。现代化的打井机上阵了,人工打井架子上阵了,大镢头也上阵了。去年一年全县打井一千多眼,为过去每年打井数的两倍半。连同原来打的井,一九七二年栾城县共有机井、大口井四千多眼。平均一百二十亩耕地有一眼井,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可以旱涝保收。去年从抗旱以来,单是从这些水井就汲出了一亿四千多万吨地下水,保证全县四十多万亩农作物普遍浇灌了十遍以上的水,使得栾城县天旱地不旱,块块地里长出了好庄稼。
栾城县在狠抓打井的同时,注意了提灌机具的配套工作。打一眼井,配一台电动机。但是,由于电力发展赶不上需要,电一停,井里有水也汲不出来。一九七一年秋天,正当大秋作物抽穗的关键时刻,遭到了“卡脖子旱”。不巧这时又遇着电力供应不足,全县两千六百多台电动机,有时趴在井台上不能运转。县委认识到:光靠电不行,还必须大抓柴油机,机电并举,才能有备无患。去年,全县农业战线上使用的柴油机,从一九七一年的十几台猛增到一千多台。栾城县委就这样旱、涝两手抓,机、电双配套,为全县粮食产量过“长江”创造了条件。
打破旧习狠抓夏季
栾城粮食产量过“长江”,小麦大量增产是一个重要因素。聂家庄公社北浪头大队群众发现每年春、夏自然灾害少,秋季灾害多,为了避灾保收,他们就多种小麦,一九六九年夏季单产、总产、贡献,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全年粮食亩产从上年的三百七十五斤跃增到五百四十四斤。县委认真总结了北浪头大队的经验,决心扭转过去“重秋轻夏”的旧习,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去年,全县三十多万亩粮田,种了二十六万四千多亩小麦,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五百二十六斤,一季跨过“黄河”。小麦总产量也由原来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迅速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为全年粮食产量跨“长江”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他们说:“由华北到江南,两季容易一季难。”
小麦种多了,劳力、畜力紧张,影响秋播进度。秋播慢了,就会种出“霜降麦”,小麦就要减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根据外地早播经验,提出要打破当地“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种植习惯,提前播种小麦。这个问题一提出,领导干部中有斗争,下面社员中有阻力。有的说:“麦不两旺,种早了会提前拔节不能过冬”。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一个县委成员到群众中去寻求答案。他一连访问了三个公社、十多个大队。一天,当他来到郄马公社东羊市大队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贫农告诉他:“提前种小麦,可以过冬”。原来,这位老贫农过去给地主扛长活时,曾在一个砖窑坑里提前播种了小麦,收成很好。为了避免瞎指挥,这位县委成员搞了一块小麦早播试验田,入冬后,小麦根系发达,苗儿健壮,抗寒力强。县委及时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参观这块试验田,给大家启发很大。当年城西的赵庄大队早播的小麦,也获得了亩产五百零一斤的好收成。
这些成功的喜讯,传遍了栾城的大小村落。保守思想打破了,千年旧习改变了,广大干部、社员群众,坚定了大抓夏季的信心。他们打破多年的“老黄历”,改寒露种麦为秋分种麦,改一茬为两茬,改稀植为密植,积极种足种好小麦。社员们高兴地说:“抓了夏,农业就会大步跨。”
因作物改制带来的许多新矛盾,县委都及时抓紧一一解决。随着全县夏熟作物面积的迅速扩大,割麦打麦成了件大事。县委组织全县工厂集中力量制造脱粒、扬场机械,节约了大量劳力,提前完成了夏收和秋田管理。抓了夏,又狠抓了秋,加速了全县农业的发展,大旱之年,栾城人民在华北的土地上打了“江南粮”。
目前栾城革命和生产形势大好,二十几万亩小麦丰收在望,全县二十五万人民,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大道上,正为实现一九七三年新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栾城小麦丰收在望。苏邱大队的社员们正在精心管理麦田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