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换试验田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4
第2版()
专栏:

换试验田的故事
湖北省京山县永漋区棉乡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经常谈起区委书记饶选民同志两换试验田的故事。
去年二月,饶选民同志到合作公社八一大队三生产队蹲点。这个队棉花产量长期上不去。怎样提高单产?饶选民认为,必须亲自动手,直接掌握棉花生产的全过程。他要队干部划给他一块试验田。队长王才舫心想,区委书记办试验田,一定要长得象个样,如果把坏田给他,怎能起示范作用?于是把一块菜园子地给他作试验田。这块地地势较高,土质肥沃,队长以为区委书记一定很满意。可是,饶选民看了直摇头,连声说不行。队长误解了区委书记的意思,急忙解释:“这是全队最好的一块田。”区委书记理解了队长的心情,对他说:“我们干部种试验田,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取得经验,指导全面。如果用好田种试验田,种得再好,产量再高,也没有普遍意义。”
队长明白了区委书记的意思,又决定把东头的一块纯大麦地给他。这块地虽不算好,但大麦能早收割,棉苗能早定苗,有利于长好苗。结果区委书记又不同意。他说:“干部种试验田,是为了增强劳动观点,改造思想,转变作风,取得实践经验,条件特殊搞试验,高产也没有说服力。再说,现在全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棉田都是小麦中间套棉行,纯大麦地种棉花也不是方向”。饶选民决定和队长一起,对全队的棉田进行查看后,再定试验田。
经过查看,他了解到这个队平均单产低,是因为西边有一块一百八十五亩“拉腿田”,地势低洼,土质瘠薄,长草不长苗。饶选民在这块地当中,选了最差的一块一亩九分地作试验田。他满意地对队长说:“这块地正合适。”
三月下肥整地,四月播种全苗,五月麦田“五早”(早间苗、早除草、早定苗、早追肥、早治虫),六月整枝打叶,七月治虫中耕……,饶选民都第一个动手。他经常向这个队的老贫农王才达请教,和他一起研究植棉的技术。为了改造瘦田的板结问题,他亲自深耕施肥,增加活土层,使土变肥。为了改变低洼渍水,他又深开沟渠,降低地下水位,使棉苗茁壮成长。五月份,他在试验田里发现了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又及时提醒大家防治。治虫需要大批农药。有人对他说,你是区委书记,写个条子,多搞一点农药来吧!但他没有批条子要农药,而是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大量熬制土农药“八合一”,很快地控制了虫害,保护了棉苗生长。
饶选民由于亲自参加实践,办好样板,取得了领导全区棉花生产的主动权。棉花生产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这里都先拿出样板,指导全区。因此,去年虽然遭受严重干旱,全区七万亩棉田,平均亩产达到九十八斤半,比上年的六十八斤增加了三十斤半。他种的一亩九分试验田,亩产达到一百八十五斤。那块一百八十五亩的“拉腿田”,亩产也达到一百三十二斤。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