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西藏安多县藏汉族干部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同广大牧民一起共甘苦建设新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5
第4版()
专栏:

西藏安多县藏汉族干部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同广大牧民一起共甘苦建设新牧区
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电 西藏安多县的藏、汉族干部,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与广大牧民一起朝气蓬勃地战斗在草原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不断作出了贡献。
西藏的主要牧业县之一的安多县,地处唐古拉山区,平均拔海四千九百米。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最低气温零下三十多度,一年有九个月是风雪季节,就是在夏天也常常会遇到风雪和冰雹的袭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一九六三年以前,这个县还是个“帐篷县”,县委驻地没有一座房子,县级机关的办公室、宿舍、食堂都设在帐篷里。后来,干部们自己动手修建了简易的办公室和住房。这个县的藏、汉族干部把这种艰苦环境,看作是磨练革命意志、改造世界观的好地方,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批修整风运动中,县委在组织藏、汉族干部开展对刘少奇一类骗子革命大批判的过程中注意发动大家学习毛主席有关艰苦奋斗的论述,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保持这样一种政治本色,对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提高了觉悟,革命精神更加焕发,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好地得到了发扬。
为了加强牧区的建设,这个县委的领导成员,长年累月骑着马、驮着行李,披风沐雨,越冰卧雪,奔波在牧场上,调查研究,推广先进经验。每逢生产大忙季节,县委常委全部开上第一线,办公室就设在牧民的帐篷里。县委的一名常委一次带领工作组到边远的色务公社去,他骑着马驮着帐篷,翻雪山过冰河,穿过无人区,饿了就吃口糌粑,渴了就抓把雪,整整走了十五天,才到达目的地。由于县委领导干部经常不避艰苦,深入基层调查和推广先进经验,不少社、队的面貌迅速改变。果祖公社的牧民经过两年的苦干,进行了草原基本建设,改进了放牧管理方法,牲畜有了很大增长,社员收入增加近一倍半,公社和生产队储备了粮食和大量的酥油、奶渣,社员们有一半以上住上了新房。县委总结、推广了这个公社的经验,推动了全县牧业生产的发展。
安多县的藏、汉干部,做到了到哪里工作,就在那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放牧、接羔、挤奶、打酥油、修畜圈,他们样样都干。在生产大忙季节和遇到自然灾害侵袭时,干部们更是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去年冬天,布曲公社遭到大雪袭击,正在那里工作的一位县委常委,立即组织社员抗灾保畜。他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踏着没膝的积雪,深入各生产队和作业组,同社员一道分析灾情,又亲自在茫茫的雪原上寻找雪薄的向阳草场,同牧民一起转移放牧点,夜晚在雪野里守护畜群。为了牲畜安全过冬,他走遍了这个公社的冬季草场,有四十个夜晚露宿在雪地上。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顽强地同风雪搏斗了两个月,终于战胜天灾,保住了牛羊。
安多县的藏、汉干部在艰苦奋斗建设牧区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他们不图享受,不搞特殊,哪里有困难,就争着到那里去工作。去年十一月,多马区遭到严重雪灾,人畜被大雪包围封锁,担任县委书记的汉族干部就带领四个工作组,来到这个区同藏族牧民一起抗灾保畜。他不顾自己身体多病,三十五天内五次往返于县、区之间,途中十次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把大量的食品、工具、衣服和饲料等物资运到灾区,使灾区减少了损失,受到牧民们的称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