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大寨花开越城岭——广西资源县学大寨三年面貌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6
第2版()
专栏:

大寨花开越城岭
——广西资源县学大寨三年面貌巨变
在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经过的越城岭上,有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这里地势高,气温低,日照短,被人们看作是面貌难以改变的高寒山区。可是,这里的十二万瑶、苗、汉各族人民,在中共资源县委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学大寨,经过三年的努力,这里的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九七○年,全县推广双季稻获得成功,结束了过去十年粮食平均亩产停留在六百斤上下的历史;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八百三十五斤,跨过了《纲要》;一九七二年,这个县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继续夺得农业好收成。山区的林、牧、副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扎根
一九六八年资源县革委会成立后,第一次开门整风时,贫下中农就对革委会领导成员提出:要改变资源面貌,关键是看你们能不能在资源扎根,带领群众学大寨,建设新山区。
资源县山高岭大,素有“三田、一水、九十六分山”之称。县里的干部有些是外地人,过去在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有的不安心在山区工作。资源县革委会成立后,把教育干部扎根山区,作为实现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九六九年冬天,新调来的县革委会主任、现在的县委书记刘长林,了解到全县地势最高、条件最差的车田公社脚古冲大队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他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海拔一千七百米的长矛岭上。他听到、看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大队党支部书记孙书林,为了作出改天换地的规划,曾经背着干粮,顶风冒雨,踏遍了全大队的山山水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肖先绪,为在长矛岭上开荒造田,率领全家人上山安营扎寨,他爱人抡锤,女儿掌钎,他又撬又挑,一家人个个虎口震出了血,手上磨起了泡,谁也没有叫苦的;大坪里生产队全队只有八个劳动力,但他们以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自己,人少志气大,八个人在五个月内挖秃了三十把锄头,垒起四米高、二千多米长的田埂,往田里挑进七万多担泥土,凭着八双铁手,开出了八亩梯田。全大队苦战三个冬春,平掉许多山包,开出三百多亩良田,修成一条一百多里长的环山渠道,使每人从过去只有三分田增加到八分田,一九六九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近一倍。从这里,刘长林看到了资源的灿烂前景,树立起坚强的信念:脚古冲能变,整个资源也一定能变!
刘长林回到县里,向常委们作了详细的汇报。接着,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带领全县三级干部来到脚古冲学习、参观。脚古冲大队的动人事迹,给大家极大的教育和启发。许多干部表示,要以脚古冲的贫下中农为榜样,重新安排资源山河,不改变山区面貌,决不罢休。
参观后,一场大规模的治山造田的战斗,在资源县迅速展开。经过一个冬春,全县各族人民苦干实干,开山造田四千多亩,兴修环山水渠一百五十七里。
一九七○年春天,县革委会再次开门整风。曾经要求调动工作的一位县革委会成员检查了自己没有在资源“安家”思想的错误,决心同全县人民一起改变资源的面貌。各公社也相继开门整风,许多干部都表示了在山区扎根的决心。
闯路
资源全县有十万多亩水田,水源条件比较好,但是历史上只种一季中稻,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九年,粮食平均亩产一直在六百斤上下。山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始试种双季稻,可是试种成功的却很少。有人下结论说:资源县不能种双季稻。
资源究竟能不能种双季稻?县领导成员到群众中去调查,发现了种植双季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生搬硬套平原地区种双季稻的办法,没有从高寒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地解决好种子、种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资源比平原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无霜期短,种双季稻有许多困难:早稻播种期间,寒潮频繁,播早了容易遇到倒春寒,造成烂秧;播迟了,晚稻在扬花期间容易受到寒露风的袭击。
资源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从过去种植双季稻的失败中,既看到了种植双季稻的困难,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努力探索高寒山区种植双季稻的规律,认真研究解决早稻烂秧和晚稻避开寒露风的问题。位于河谷地带的城关公社沈滩大队第四生产队,在这方面提供了好经验。这个生产队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一九六五年培育出晚稻新品种——黄金糯。这个新品种耐寒,高产,抗风力强,不怕寒露风的袭击。他们还摸索出一套早稻适当早播和解决烂秧的技术措施。一九六八年,这个大队的稻田全部种上双季稻,平均亩产八百多斤,第二年超过了一千斤。
资源县革委会认真总结了沈滩四队的经验,很快在全县同类地区推广。一九七○年,全县的双季稻面积由一九六九年的四千多亩扩大到一万三千多亩,为改变资源面貌闯出了一条新路。
双季稻在河谷地带推广开了,在地势较高的半山区、高山地区能不能推广呢?一九七一年春,县革委会成员又针对这一问题,分头到三十多个不同高度的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县委副书记陈铁带领工作组来到高山地区的车田公社坪寨大队,同大队的干部、老农一起试种双季稻。他们对全大队的水田逐丘逐块地进行调查,查出一百六十四个冷水泉眼。针对这里山高、水冷、土瘦的特点,采取开挖排水沟、增施保温肥、改良土壤,以及早稻播早熟品种、晚稻插黄金糯、适当延长秧龄等办法,保证了双季稻的正常生长。这一年,全大队早晚两造合计,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三十七斤。其他一些试验点也都获得了好收成。
双季稻又在半山区、高山地区种植成功了。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五万亩。
考验
两年来,资源县在推广双季稻上取得了好的成绩,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九七二年三月下旬,越城岭上杜鹃花红遍了山野,秧田里秧苗一片葱绿。四月一日,北方冷空气南下,接着又连续出现两次霜冻、低温,阴雨一连持续了二十多天。已经插下的一万多亩早稻绝大部分被冻死;播下的二百三十多万斤种子,烂掉近一半。在灾害面前,有些人说什么“高寒山区种双季稻就是冒险,还是种一季算啦!”阶级敌人也乘机进行破坏。
资源县委的领导成员清醒地知道:如果不战胜这场灾害,按季节插下早稻,不但增产计划不能完成,还有可能使两年来推广双季稻的成果前功尽弃。怎么办?实践使他们深深懂得,智慧是在群众之中。只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月六日一早,县委书记刘长林来到中峰公社中峰大队沙子江生产队。他在这里看到社员们为了战胜倒春寒,正在忙着搭蒸汽棚,搞蒸汽育秧。社员们把谷种放进蒸汽棚的秧箱里,烧起火,顿时炉内火光熊熊,蒸汽棚内蒸汽蒙蒙。生产队政治指导员刘桂英满怀信心地对刘长林说:“刘书记,你放心,倒春寒再凶,也吓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贫下中农。我们坚决抢上早稻插秧季节,完成计划,决不动摇。”接着,刘桂英又向他详细介绍了蒸汽育秧法的由来和好处。听了介绍,看了这个队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生动情景,刘长林想:刘桂英讲的决不动摇,不就是全县十二万各族群众抗灾斗争的共同意愿和决心吗?土法蒸汽育秧的办法,不就是战胜倒春寒、抢上早稻插秧季节的好办法吗?他把这个队的经验及时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立即向大家传授了蒸汽育秧的方法。全县各族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搭起蒸汽育秧棚二千多个,育种一百四十多万斤,终于把倒春寒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这一年,不仅早稻插秧面积比上一年扩大了百分之六十六,而且提前七天完成了早稻种植计划。
由于早稻插秧抢上了季节,赢得了全年生产的主动权。去年的晚稻又增加到八万亩,面积比一九七一年扩大百分之六十。这一年,全县战胜了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夺得了晚稻丰收。如今的资源山区,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