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热情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 广西贵县古平大队壮族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培养插队落户的汉族知识青年,使他们茁壮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7
第4版()
专栏:

热情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
广西贵县古平大队壮族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培养插队落户的汉族知识青年,使他们茁壮成长
新华社南宁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大岭公社古平大队的壮族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把来到这里插队落户的汉族知识青年当成壮家子弟培养,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一九六九年以来,先后有二百二十名汉族知识青年从县城到这个壮族山区大队插队落户。大队党支部多次组织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教育贫下中农把国家安排知识青年到少数民族山区来插队落户,看作是党对少数民族贫下中农的信任,一定要把这些知识青年当成壮家子弟培养好。大队党支部和各生产队队委会,经常研究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大队和各生产队布置、总结工作时,都吸收知识青年或他们的代表参加;每月都组织知识青年集中起来学习和交流经验,表扬好人好事。大队五名主要干部利用进城开会、办事的机会,先后走访了一百七十八名知识青年的家长,还经常写信给家长汇报他们的子女在农村成长的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许多家长对大队党组织和贫下中农这样关心下乡知识青年很受感动。
古平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经常对插队的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逐步树立起扎根山区干革命的思想。知识青年蔡蝶球,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插队一段时间后热情低落下来。贫下中农就和她一起吃忆苦饭,讲述壮族贫下中农在旧社会的苦难史,并且引导她回忆自己父母在旧社会给资本家当牛做马的苦难家史,使蔡蝶球认识到,壮、汉族人民在旧社会一样受苦,全靠毛主席的领导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自己一定要走毛主席指引的路,在农村扎下根来。从此,她积极投入建设壮乡的斗争,和壮家姐妹一起破除旧习惯,拣粪积肥,使牛犁田,贫下中农赞扬她是“雷勒麦”(“好壮妹”)。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在这个大队插队的汉族青年热爱壮族山区,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插队青年林仕华,贫下中农推荐她进工厂,她感到农村更需要她,一次又一次地留下来,她说:“贫下中农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贫下中农。我要象金训华那样,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对插队汉族青年在生产和生活的安排上,古平大队贫下中农做到了过细周到,无微不至。安排农活时,大队注意根据知识青年各人的体力强弱分配适当的工种,并搭配老农对他们进行具体帮助,使他们逐步适应山区的生产劳动。在生活上,他们先后为插队青年盖了新房一百三十七间,还盖了厨房、猪舍等。去年七月间到古平大队插队的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到九月底就都养了猪、鸡,吃上了自己种的菜。女青年邹惠容一次得了急病,贫下中农及时地把她送到医院,守护在病床边,有位八十岁的老贫农还拄着拐杖给她找草药。邹惠容激动得热泪盈眶地说:“贫下中农把我当作亲女儿,我一定做贫下中农的好后代!”
三年多来,在这个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和壮族社员一起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先后共同修建水库九座、防洪堤八处,造田造地一千二百多亩。青年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也茁壮成长,有两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十四人加入了共青团,四十二人被选为大队、生产队和民兵组织的干部,还有一大批青年担任了学习辅导员、扫盲教师、卫生员和农业技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