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寻“小雷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5-29
第3版()
专栏:

寻“小雷锋”记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向大家说一个河南太康县寻找“小雷锋”的故事。
红小兵留下了一封信
“五一”劳动节的晚上,我们在大街上碰见县中心粮站的通讯员小李同志。他说,前两天有几个红小兵到粮站做好事,粮站想表扬他们,可就是不知道他们是谁。不过他们临走时留下了一封没有姓名的信,不知你们能不能找到这些“小雷锋”。
那封信是这样写的:中心粮站的阿姨叔叔们:
你们的工作是很忙的,每天都是很辛苦的。
在学习雷锋叔叔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你们为人民服务连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想到了,真为你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这几天,我们收集了服务油瓶五十一个,抽空捻扎面袋的麻绳一千七百多根。还用拾废纸卖的钱买针一包,线两支,可以为群众补面袋用。这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结果,也是你们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我们教育的结果。
此致
革命敬礼
红小兵
四月二十八日
信的署名是“红小兵”,不用说,这是他们学雷锋叔叔的榜样,办了好事不留姓名。可是,红小兵有千千万,到那里才能找到这几个“小雷锋”呢!
寻找四个“小雷锋”
营业员张卫青、王爱荣等同志回忆说,四月二十八日下午,她们正在忙着卖面,没有在意几个小朋友抬着两筐东西进院来。当她们走出门外看时,四个小朋友已经把麻绳、油瓶和针线整整齐齐靠墙摆在门口。张卫青问小朋友们干什么,是那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他们避而不答。其中一个笑着说:“给你们一封信!”说完都跑了,只记得两个较高,两个较矮,年纪不过十二、三岁,脖子上戴着红领巾。
十二、三岁,红领巾,根据这两点,可以初步肯定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太康县城关镇共有三所小学——西街小学、北街小学和东风小学。
首先来到西街小学。这个学校有二十个班,一千多名同学,各班都在上课。校园里的布告栏上,写着红小兵大队部的布告:“三年级四班陈维兴同学拾到人民币九元;一年级二班马红飞同学拾到人民币两元。……他们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拾金不昧,大家要向他们学习。”校革委会的李主任和潘老师还介绍了学雷锋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二年级四班红小兵王玉莲在西关大桥头拾到人民币二十六元,千方百计送给失主;各班同学为了支援农业,不怕脏,不怕累,到处拾粪,前几天利用拉练的机会,把二十多车粪送到城郊公社刘化匠大队……真是红小兵个个心里红,人人都象“小雷锋”。但这一千多个“小雷锋”中,有没有到中心粮站办好事的那四个“小雷锋”呢?经过调查,证明没有。
接着又到北街小学。北街小学的老师们谈了红小兵帮助城关镇植树造林,帮助过路人推车过桥,帮助军烈属和五保户打水、扫地、拾柴禾……,可就是没有谈到红小兵到中心粮站办好事的情况。
最后终于在东风小学找到了这几个“小雷锋”。原来是一群“小雷锋”
那是四月二十三日的上午。红小兵小队长刘余粮和哥哥到中心粮站去买面,他看到服务台上的扎面袋绳子快没有了,服务油瓶也只剩了几个。在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想:每天有那么多人到中心粮站去买面、买油,要是谁家的面袋上没有扎口绳,或者买油忘了带瓶子,那可怎么办呢?他想着想着,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马上跑到学校,找班长徐翠荣商量。
徐翠荣听了刘余粮关于发动全班红小兵和同学拾碎麻、破绳头捻麻绳,把家中没有用的瓶子刷刷当油瓶,为群众多办好事的建议,十分高兴。她说:“咱还可以用卖碎纸的钱买点针线,送给中心粮站,让群众缝面袋用。”
在班委会上,刘余粮、徐翠荣谈了这个建议,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好!马上向张老师汇报,张老师非常赞成,立即召开了全班会议,二十二名红小兵带头响应这个倡议,同学们也都积极拥护。学雷锋,见行动,说干就干。从四月二十四日起,五年级二班的三十七名同学,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有的到处拾碎麻和破绳头捻麻绳,有的到处找用不着的旧酒瓶和旧油瓶,看他们的劲头,就象投入一场战斗一样。
这就一切都明白了:干这件好事的不只是四个“小雷锋”,而是一群“小雷锋”。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