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育种“土专家”——殷有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02
第2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育种“土专家”——殷有根
在江苏省东台县,每当人们看到麦浪千重、稻谷飘香、棉絮怒放的丰收景象时,总要想起育种“土专家”殷有根。
殷有根,是东台公社汪联大队的回乡知识青年。十多年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和群众一起,选育成功了水稻、棉花、三麦等作物的良种二十个,其中有十一个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复壮提纯良种一百四十五万斤,对促进全县粮棉增产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九年夏天,殷有根中学毕业了。他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理想,回到了家乡。
一到家,他就投入了紧张的夏收夏种。一天,他在田里劳动,看到成熟的麦子高低不齐,青枯不一,便抓着一把麦穗沉思。一个社员看了看他,说:“庄稼高低三层楼,开镰收割就发愁。种子不好、不纯,怎么能够高产呢?”这一切,唤起了殷有根培育良种的念头。当天晚上,他和几个青年人一合计,打算成立一个科学实验小组。这个打算,得到了党支部的热情支持。
科研小组成立了,殷有根担任组长。从此,他踏上了选育良种的征途。为了改变水稻品种混杂的状况,他利用雨天假日,四处打听,寻找优良稻种。后来,听说时堰公社莫庄大队培育了一个叫“水源三百粒”的水稻良种,他便和两个伙伴,冒雨走了二十多里路,赶到莫庄要了二斤。回来后,他们便在小块地上试种。第一年,一分地收了八十多斤;第二年,在第五生产队推广,取得了亩产七百多斤的好收成。
初次胜利,更加激发起殷有根为革命选育良种的热情。他刻苦钻研育种的技术书籍,虚心向老农和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努力摸索培育良种的规律。第二年,他从引进的十几个小麦良种中反复比较,选育了“矮秆红”这个优良品种。经过几年试种和推广,并配合其他增产措施,全大队麦子的产量从过去亩产二百多斤上升到五百多斤。
殷有根在育种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便向更高的目标进军。为了提高元麦的产量,他到兴化、海安、南通等地去用心寻找,找来了肖山、浙元7号、矮脚早等八个品种的元麦,进行杂交试验。头一年,培育了一斤种子;第二年,他把这一斤种子分别种在三个田块里,选定三个观察点。殷有根从细致观察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在同一个品种的几万株麦里,成熟期虽然基本一致,但总有个别株要早成熟几天。他想:如果在一般中把这些特优的麦穗找出来,不就可以达到既有原有品种的性格,又高于原来品种性格的新品种吗?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和伙伴们开始选优。从数万株麦穗中选出最好的几十株,犹如大海捞针。看得头昏眼花,他们仍坚持挑选。经过几年的繁殖、选优,这个品种已经基本定型。成熟期比一般元麦早六、七天;千粒重,一般元麦为二十二克左右,而它达到二十八克到二十九克;在同样条件下,一般元麦亩产三百多斤,而它达到五百多斤。地区农科部门很重视这个品种,给它定名为“尺八元麦”。几年来,已经繁育、推广了四万多斤,促进了全县元麦的高产。
随着良种推广范围的扩大,在一个生产队范围内搞试验,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了。一九六七年秋天,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下,殷有根他们开始筹建种子站。有人建议各生产队划一部分好地给种子站,殷有根谢绝了这个建议,他带领三十个年轻人,开进了一个名叫“老鼠尾子”的草荡。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挖了二十二条新沟,建了一座小型电灌站,填平了十八条废河沟,筑起了一千五百米长的外圩,还植了一万二千多株树,把九十五亩坑坑洼洼的荒滩碱地,搞得平平整整。建站的第二年,粮棉产量就超过了“纲要”。三年来,他们又引进、培育了一批新的良种在县、社推广。还进行了品种对比、有性杂交、胚芽嫁接等十多个试验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种子站从大面积增产需要出发,对培育的品种逐一进行鉴定,把其中有在大面积推广价值的二十多个品种列为重点,认真进行培育。殷有根和种子站的丁桂明、丁龙春、陈爱珍等十多个青年一起,对新品种“尺八元麦”,进行了优中选优,育出了源于“尺八元麦”又高于“尺八元麦”的七个新品系,有的成熟期更早,有的粉色更白,有的穗头更大,很受群众欢迎。他们以鄂光棉为母本、长绒棉为父本,搞的棉花杂交组合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十四年来,殷有根也象一颗种子,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逐渐生根、开花、结果。如今,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贫下中农推荐到社、队的领导班子中去。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他说:“农村是我终身奋斗的战场,也是我一辈子接受再教育的课堂,我要把青春献给育种事业,献给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江东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