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更上一层楼——记中共福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夺高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06
第4版()
专栏:

更上一层楼
——记中共福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夺高产的事迹
地处闽浙交界的福鼎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农业生产过去一直很落后。近几年来,这里发生了巨变:粮食平均亩产一九六九年只有四百二十九斤,一九七○年猛增到八百一十三斤,一举跨过了《纲要》。一九七一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达八百三十八斤,一九七二年又上升到九百七十五斤。水产、茶叶、林业、水果等也有大幅度增长。全县已改变了过去长期吃返销粮的状况,实现了自给有余,三年来向国家提供了商品粮一亿多斤。
在短时间内,福鼎县农业生产能够大幅度增长,是县委坚持用党的总路线教育干部和群众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鼓足革命干劲大干巧干的结果。
根本在路线
一九七○年,福鼎县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能不能继续大踏步前进?县委在讨论一九七一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时,围绕发展速度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有的认为,经过路线教育,干部和群众的觉悟更高了,今后继续大步前进,是有条件的。但是,也有的认为,福鼎是黄土山,山垄田,土质差,底子薄,农业生产能达到去年那种程度已经不简单了。他们说:“路有尽头山有顶,不能登高再望高,今后能做到年年增一点就行了。”
县委从这场争论中认识到:这是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反映,必须认真解决,农业才能前进。县委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结过去大幅度增产的经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全县十四个公社、一百九十五个大队的情况,发现还有五个公社、一百零六个大队粮食产量在《纲要》以下,大有潜力可挖。县委还组织大家到本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白琳公社勤俭大队参观学习。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大寨为榜样,向穷山恶水展开斗争,自力更生建起山塘水库,修起环山渠道,挖了排水沟,平整了土地,改造了瘦、冷、烂、锈、酸“五害”俱全的低产田,促进了粮食生产连续大幅度增产,一九七○年亩产猛增到一千零四十斤。
大家从勤俭大队的变化中,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增产的巨大潜力,从而增强了信心。在此基础上,县委开门整风,发动基层干部帮助县委总结经验找差距。学习,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方向;参观,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整风,振奋了革命精神,鼓足了干劲。县委领导成员带领一批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深入蹲点,调查研究,大力推广勤俭大队学大寨两年大变的经验,决心带领全县人民加速农业发展步伐,更上一层楼。
白琳公社的大赖大队,就在勤俭大队的对面。论自然条件,比勤俭大队好。但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劳力外流搞副业,生产长期上不去。勤俭大队亩产过了千斤,而大赖大队亩产只有四百六十斤。县委一位副书记来到这个大队蹲点,先后三次带领大队干部到勤俭大队学习经验。在路线学习班上,引导他们讨论:勤俭大队为什么能上去,大赖大队为什么上不去?大队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深刻认识到:大赖大队长期上不去,主要是干部路线觉悟不高,精神状态不好。因此,他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批了资本主义倾向,端正了社会主义方向;同时破除了“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懦夫世界观,带领全大队社员群众掀起远学大寨、近赶勤俭的热潮。短短一年面貌大变,百分之九十的水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粮食亩产一下增长到九百斤,总产一年翻了一番。
两年多来,福鼎县委共举办了六期这样的路线教育学习班,有七千一百多名基层干部得到轮训。全县后进社、队的面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九七二年亩产过千斤、上《纲要》的社、队成批增加。全县十四个公社有十一个公社跨过《纲要》或上千斤。
干部带头干
“面貌变不变,根本在路线,干好干不好,首先看领导”。福鼎县近年来农业生产能够更上一层楼,是同县委领导成员始终坚持战斗在农业第一线,和群众一同吃大苦、流大汗分不开的。
一九七一年,正当人们满怀信心去夺取更大胜利时,福鼎县却遇上了罕见的干旱。早稻受威胁,晚稻插不下,怎么办?在这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出现在抗旱第一线,其他领导成员也来到了田头地边。他们怀着“抗旱抗到天低头,保苗保到粮丰收”的决心,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满山遍野都是抗旱的人群。大人肩挑,小孩盆端,县委领导成员也满身汗水和社员一起掘井修渠,戽水浇苗。井水抽干了,县委领导同志又带领他们乘船到别处运水。当时谁也不知道县委干部和群众到底挑了多少水,浇了多少遍,只知道每插一亩秧要水九百担,三天保苗一次一亩要水二百担。从春天到秋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然而二十万亩早稻照样获得好收成,十八万亩晚稻全部按时插下。这一年,粮食继续跨《纲要》,亩产比上年还增了产。社员们高兴地说:“领导带头干,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再大困难也能克服。”
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刚刚结束,县委领导成员又以冲天的干劲带领干部和群众大打农田水利建设的翻身仗。县委书记张鸿启等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领技术人员,翻山越岭,飞舟跨海,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跑遍了十二个公社,爬了三百多个山头,察看了十多条溪流,对山、川、海、田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和技术人员一道勘测山坡的坡度、面积以及溪流的流量,取得了治理全县山河的第一手材料,制定出一个“山上修库挖塘蓄水,丘陵开沟引水入库,河道两旁截流引水,沿海改港修渠排涝”的水利规划。工程全面铺开后,县委常委除个别人留家值班外,其余全部来到工地现场,边劳动,边指挥战斗。
地处半山区的前歧公社,为了彻底改变干旱面貌,开始对双岳溪进行综合治理。这项工程不仅要修造一座拦水坝,还要挖一条穿过六个山头、长达十二里的引水渠,光隧洞要打二千五百米。工程量大,难度大,开始有人信心不足。在工地参加劳动的县委领导同志带头破冰刨土,不分昼夜地带领群众苦干,很快修起了拦河大坝,又向隧洞开战。洞打深了,排烟有困难,他们就用斗笠代替鼓风机,冒着滚滚浓烟,进洞赶烟。就这样,花了十六万多个工日,提前一年把水引了过来,使一万四千多亩土地可以旱涝保收。
领导带动群众,群众推动着领导,一支支水利建设大军在不断改变着河山的面貌。近两年来,全县共兴建大小水库一千二百多个,蓄水量由原来的九百七十万方扩大到二千三百多万方。全县旱涝保收农田面积由原来的八万亩扩大到十五万三千亩。同时,他们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把治水同治山、改土结合起来,两年来共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四万九千多亩。
巧干夺高产
福鼎县委很注意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一切经过试验,不断探索生产的规律,扎扎实实地带领群众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前几年,推广双季稻,对全县粮食大幅度增产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双季稻大面积推广,他们发现,双季晚稻的产量只有早季的三分之一。在山区,还常常出现晚稻不孕不穗、有孕无穗和有穗无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夺取晚季高产失去信心。县委认为,全县双季晚稻百分之七十五集中在山区,如何使双季晚稻在山区大面积稳产高产,是全县粮食继续增产的一个关键。为此,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县委便集中很大精力,探索山区种植双季晚稻的规律,决心把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这年春天,县委两位领导同志带领水稻技术干部,深入山区不同社队调查研究。他们了解到,双季晚稻在山区产量不高甚至失收的原因,主要是山区秋寒来得早,降温快,温差大。
为了突破双季晚稻安全渡过“齐穗扬花”这道关,县委领导同志又爬山涉水,深入到海拔六百米以上的管阳公社章边大队去调查,这个队是个“山高水冷云雾多,风大雪厚寒流早”的地方,无霜期只有二百天,过去被认为是双季晚稻的“禁区”。这个大队从一九六五年开始进行试验,有好几年都失败了。县委一位常委来到这里,同干部群众一道研究技术措施,终于摸索出一套双季晚稻安全渡过齐穗扬花关的办法,即:采用塑料薄膜和蒸气育秧的先进技术,适当提早早稻季节,延长晚稻在大田生长的时间;选用早熟、高产、耐寒的品种;因地制宜,搞湿润育秧,拉长秧龄。这样秋寒来到之前,双季晚稻能安全齐穗扬花结实,夺得了大面积的好收成。
一九七二年以来,县委组织全县基层干部分批到双季晚稻获得高产的点上进行参观学习,还抽出有经验的老农传授技术。同时,县委针对山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象变化的特点,对全县双季晚稻的分布、品种搭配和播种移栽日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一年,双季晚稻面积扩大,平均亩产普遍提高一百斤以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