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乌兰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天换地的斗争 把贫困草原建成欣欣向荣的新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07
第2版()
专栏:

乌兰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天换地的斗争
把贫困草原建成欣欣向荣的新牧区
据新华社西宁一九七三年六月五日电 青海省乌兰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天换地的斗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当地贫困荒凉的草原,初步建设成了以牧业为主,农业、林业和地方工业全面发展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境内居住着蒙古、藏、土、撒拉、回、汉六个民族的居民。这里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无霜期短,降雨量少,风沙大。解放前生产十分落后,全县只有三万多头牲畜和四千亩耕地。解放后,这个县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决心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但是,在怎样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上,这个县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一九五九年前后,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这个县曾经无计划地开荒种地,结果破坏了草原植被,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也因为劳力不足,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在改变了这种做法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一些本来有条件实行农牧结合的社、队,也放弃了农业生产,搞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果牲畜在冬春草枯季节得不到充足的饲草饲料,同样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后来,他们总结了这两方面的教训,采取牧区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正确做法,才出现了农业牧业互相促进、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在发展牧业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乌兰县注意把敢于革命的雄心壮志和善于革命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扎扎实实地一个一个地予以解决。这里每年平均降雨量只有一百八十多毫米,年蒸发量多于降雨量的十几倍。水利成了发展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关键。这个县从一九六四年开展了水利建设。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各族人民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在新县委的领导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在,全县已修水渠九十五条,蓄水池三十一座,地下引水管道二条,截流工程四处,打井五十眼。全县四万多亩耕地,基本上变成了水浇地。一九七一年全县农业区又兴起了平整土地的热潮,经过两年的努力,把全县近一半的耕地建成高标准的条田。一九七二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解放初期的一百二十多斤提高到三百四十多斤。同时,百分之四十的冬春草场的人畜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去年全县牲畜总头数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九倍。
随着全县牲畜头数的迅速增加,现有草原载畜量已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县委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一方面大力进行草原建设,提高草原的载畜量,同时积极改良绵羊,使同样面积的草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畜产品。这个县培育出了一种毛肉兼用的半细毛绵羊。这种羊要比原来的土种羊重,产毛量平均提高两倍以上,羊毛质量也好,而且采食性强,可以充分利用草原。到一九七二年,全县改良绵羊已达二十八万多只。
改良绵羊的饲养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饲料饲草进行补饲。这就推动乌兰县在农牧结合的道路上向前跨进了一步。现在一些有条件的畜牧业生产队,都建立了农业点种植饲料饲草。
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就要实现农牧业的机械化,这就必须积极创办地方工业。这个县根据本县的资源情况,先后办起了农牧业机械修造厂、水泥厂和煤矿等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并在六个公社建立了农牧业机械修配点。现在,全县基本做到了农牧机械就地修理,生产的原煤、水泥能够满足县内的需要。
乌兰县的各族人民还同当地的一大自然灾害风沙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坚持植树造林。如今这里茫茫的草原上,已植树五十六万多株。总长度约三十里的五条防风林带,象一道道绿色的屏障,锁住了风沙,近万亩农田免除了危害。
现在,人们走进乌兰县,看到的是一幅林茂粮丰、牛羊兴旺、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画景。草原上的牲畜,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九倍;耕地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倍;地方工业从无到有,去年产值达一百一十万元。从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二年,这个县向国家提供商品畜五十一万多头,向国家出售的畜产品价值九百五十余万元。目前,人民公社的公共积累达五百四十万元,平均每户有一千六百多元;集体储备粮食二百二十八万斤,平均每人一百三十多斤;大部分社员家庭都有存款。所有的畜牧业生产队都建立了定居点,办起了学校、有线广播、医疗站、商店等,逐步改变了牧民们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