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把青春献给深山里的教育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09
第3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深山里的教育事业
山西省宁武县大庙公社教育指导员 葛玉桂
一九六一年,我初中毕业后,分配到后马龙村当民办教师。这里是高桥洼公社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山高沟深,气候严寒,群众居住分散。
后马龙小学校座落在山坡上,三间破庙房,从屋里可以望见蓝天。校内只有一只水缸,一口铁锅,四条破炕桌,其它什么也没有了。有的群众看见我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怕我教不好书。我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但又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想到人民教师的光荣责任,决心用实际行动,消除贫下中农的顾虑。第二天,我和社员一块担水和泥,修灶抹房糊窗户。开学的那天,全村二十七个学龄儿童,只来了五个。
为了动员儿童上学,我晚上挨门逐户地访问家长,动员儿童上学。不到一个月,全大队的学龄儿童大部分入了学,但仍有四、五个没有来。其中,贫农的孩子王三三,已经八岁了,说话还不清楚,家长不让他上学。我多次去动员,家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他送到学校。他整天坐在炕角,也不活动,真使我有点为难。我没有灰心,先从生活上关心他,给他洗脸、剃头。时间长了,他对我有了感情,开始和我说话。我见他有了进步,下学后就把他留下,教他说话,教他唱歌,慢慢地他敢在同学面前说话了。就这样,我在后马龙村任教六年的时间里,学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的。
一九六八年十月,县里调我到大庙公社当教育指导员。
这个公社共有十九个自然村,当时只有五所公办小学、两所民办小学,仅有百分之六十的学龄儿童入学,其余百分之四十的儿童,分散在十一个十五户以下的山沟里,最小的村只有两户。怎么办?我确实有点发愁。毛主席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毛主席的教导给了我方法,给了我力量。
调查中了解到,解放前,这里的贫下中农人人都有一本苦情账,户户都有一部血泪史。解放后,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山区贫下中农在文化上仍然没有翻身。经过文化大革命,贫下中农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他们的强烈愿望,更加坚定了我普及山区教育的决心。从一九六九年起,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我和山区人民一块新建了七年制学校一所、联办小学三所、一揽子巡回学校两所,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可是,什么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七○年冬,我刚刚帮助八达洼大队办起一揽子巡回学校,有一天陈保林老师来找我说:“玉桂,学校办不下去了,有人要拆学校,做羊圈。”他还告诉我,有人在雪地里写什么:“村子分散,学校难办,东跑西窜,不如解散。”我急忙来到八达洼,找党支部书记共同分析情况;又连夜跑了两个小山村,走访了贫下中农,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一个民办教员,由于私心杂念作怪,附和村里的少数思想落后的人,想撵走学校的负责人。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经过做工作,这所学校不仅没有停办,而且越办越好。
我们公社的十九个教师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互相帮助。我自己除坚持每周给七年制学校上四节课外,哪儿的老师调不过来,我就去哪儿给他们代课。有时学校的炊事员忙不过来,我也去帮忙。有人说这是分外的事,我觉得分内分外一样,都是为了搞好教育革命。
一九七一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公社增加了十二名新教师。这些同志热气高,干劲大,可是缺乏工作经验。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我和他们一起备课,听他们讲课,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楼底学校教师周二爱,初当教师担任三个年级复式教学,不会合理安排课程和时间,我就帮她制定课程表,还给她试讲,后来她逐渐掌握了复式教学的规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