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大搞技术革新 挖掘生产潜力 株洲车辆工厂把分散的技术革新成果配套成龙,在生产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12
第2版()
专栏:

大搞技术革新 挖掘生产潜力
株洲车辆工厂把分散的技术革新成果配套成龙,在生产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株洲车辆工厂党委,在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的过程中,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分散的技术革新成果,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配套成龙,使它们在生产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全厂先后搞成了三条冷、热加工机械化自动线,十条焊接、组装、铸造流水线,十六台自动、半自动组合机床,一百零三台专用设备,并推广应用了数字程序控制射流和可控硅等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自一九六六年以来,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一九七二年与一九六六年比较,产值增长了二点四九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二点九五,上交利润增长了六倍。今年一至四月,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点一和百分之十四点七。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株洲车辆工厂的生产任务一年比一年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这就给厂党委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发展生产?是靠增人、增设备、增投资,还是依靠群众,通过技术革新来挖掘生产潜力?围绕这个问题,党委组织厂的领导成员认真学习了“鞍钢宪法”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通过大批判,大家认识到大搞技术革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厂党委把技术革新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过去,这个厂开展技术革新活动,都是一台机床、一件工具的革新,没有配套成龙,因而收效不十分显著。这个工厂的台车车间担负着车辆走行部分的加工和组装任务。工人们每年都有一些技术革新,但是因为不配套,生产能力仍然没有显著提高。于是,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对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制订了革新计划,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先后搞成了两条加工自动线,自己设计、制造了十二台专用设备和组合机床,终于使加工能力提高了一点三倍,人员减少百分之二十四,赢得了生产的主动权。厂党委总结了这个车间的经验,并且结合本厂实际进行讨论。他们认识到,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抓住一些重大项目,逐步配套成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接着,党委成员深入到各车间,发动群众,围绕生产关键,有计划、有步骤地大搞组合机床、专用设备和流水生产线。轴箱,是车辆上用量最大、加工复杂的重要配件。过去由十几台机床按一道道工序加工,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加工一个。厂党委和车间领导一方面发动群众从工艺、操作、装备上加以改进,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班子,集中群众的智慧,用一年多时间,搞成功了一条加工自动线,使加工轴箱的效率提高了十三倍,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车辆车间是全厂最大的一个车间,过去劳动强度大,手工操作多。厂党委和车间党支部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发动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先后搞成了七条流水生产线,二十多台专用设备和较大的工艺装备,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任务不断增加,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株洲车辆工厂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中,既注意解决当前生产的需要,又注意长远发展的需要。这个厂的板材下料工序,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后来职工们自制了一台板材下料机,效率有所提高,劳动强度也有所减轻,但下料长短仍要人工测量,数量、尺寸不便计算和控制,材料利用率不高。这从工厂的长远发展来看,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于是,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又设计制造成功了一台数字程序控制下料机,进一步改变了这一工序的落后面貌。
为了使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株洲车辆工厂始终坚持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每一项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从定方案、设计到安装投产,都组织一定数量的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参加,一起研究,虚心听取工人的意见,并且合理安排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