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阅读
  • 0回复

根扎在连队 花开在舞台——介绍廿兵团六十七军战线文工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8-02
第6版()
专栏:

根扎在连队
花开在舞台
——介绍廿兵团六十七军战线文工团
十八兵团 郑红羽
七月十九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大会对参加此次大会演出的每个文艺工作团队都赠给锦旗一面,其中一面是赠给二十兵团六十七军战线文工团的——红旗会徽下绣着十个字:“根扎在连队,花开在舞台。”
战线文工团原是红军中的战线剧社,后改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原独立师)宣传队,一九三七年平型关战役后,聂荣臻将军率独立团来敌后建立晋察冀军区,编到一分区,在杨成武将军领导下于一九三八年又正式恢复“战线剧社”名号,人员扩大到一百二十余人,四二年精兵简政时期,仅以三十人坚持。抗日战争中,他们始终和根据地军民一起生活、战斗,开展连队与乡村的文艺工作,配合了当时各种政治任务。曾编演“洛唐哥”(四幕歌剧)“狼牙山五勇士”(五幕话剧)及“李成山”“韩凤龄”等反映战斗生产英雄的剧与歌。一九四○年百团大战在长城岭上,组织了二里长的大鼓动棚。大龙花歼灭战,曾结合二十余村群众,组织了大型的鼓动慰问站。在下乡组织与帮助农村剧团工作时,先后编演了“小过节”“探亲家”“纺棉花”等剧,普遍在北狱区农村中上演,在部队中又写出“一筐柿子”“五个鸡蛋”等连队小歌剧。在反扫荡中和部队一起战斗突围忍饥受冻,部队在山沟隐蔽,领导部队唱歌、游戏,鼓舞士气,在残酷斗争中,先后有陈慕沙、雪天、鲁丁三同志光荣牺牲,路奔同志负伤。有的死难于日寇炮火刺刀下,有的重伤被俘,顽强不屈,绝食死于狱中。
日寇投降,剧社随军北进,曾在平郊一带活动,又有北平市部分进步学生参加。
一九四六年春与平西挺进剧社合并,同年七月编入晋察冀野战军二纵队,随部队高度野战化,连续行军战斗,开始摸索新的工作方法——在战斗空隙中,以秧歌队形式进行广场演出,每天有两个团可以看戏。为紧密配合战斗任务,战时参加后勤工作,在怀来、津沧二战役中,女同志们身临火线绑扎所,护理、慰问伤员;男同志带领民工担架队。在“艺术工作上火线”口号下,在正太战役中,炮火下组织战场鼓动棚与阵地演唱队(部分同志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后,立即与战士共同编写剧本,共同演出。
一九四七年保北战役时间,写出二十一场话剧“团结立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连队生活。
一九四七年秋剧社进行了一次整顿,接着又进行了三查整党,提高了阶级觉悟,更明确了为兵服务观点,建立了军事化的正规生活制度,发扬了集体主义。
整党结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连队体验生活,战士们和一起上课、出操、行军、炼兵,并帮助连队开展“兵演兵”—群众文艺运动,把战士们的创造予以加工,再到连队演出,深为战士们所喜爱,又进一步推广提高“兵演兵”运动(如“买卖公平”),在思想感情以至作风气派上进一步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从连队回来,发挥大家智慧组织了集体创造,集体执笔写出“上战场”等剧,在编剧与音乐和表演上都得到成功。这个戏在十九十八兵团部分部队中都出演过,在六十七军普遍演出两三次,前后不下三十万观众都看过这个戏,而且每次战役前,干部战士都要求演“上战场”。战线文工团曾集体记大功一次,社长鲁易立大功。
战线文工团以其十余年战斗锻炼,并在新式整军运动中进一步地得到改造,他们在解放战争以来的辛勤劳动的成果,象一朵红花开在文代大会上。
“根扎在连队,花开在舞台。”正是大会对他们的评价和鼓励,也正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
水有源,树有根;一切文学艺术之花都应当扎根在群众里,我们部队文艺应当扎根在连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