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边疆新牧村——亚布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14
第4版()
专栏:

边疆新牧村——亚布图
在碧波荡漾的居延海畔,有一个繁荣兴旺的牧区新村——亚布图。
亚布图,是甘肃省酒泉地区额济纳旗苏古淖尔公社的一个生产队,酒泉地区牧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全队有蒙古、汉、回三个民族的社员共五十四户、二百三十六人。生产上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现在,这个队有五千零二十六头牲畜和上千亩的农田。来到这里,只见一座座宽大的棚圈,座落在草原的深处;一眼眼的水井边,簇拥着肥壮的牛、羊、马和骆驼,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放前,亚布图是个风沙满天飞,狼撵羊群跑的穷地方。在牧主、富牧的残酷压榨下,贫苦牧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人们形容说,当时贫苦牧民身上有着数不清的鞭痕,胸中有着诉不完的冤仇;牧民们的生活比戈壁滩上的苦参还要苦,牧主、富牧的心肠比草原上的牛羊粪还要黑。
一九四九年,额济纳草原得到了解放,亚布图的贫下中牧翻身做了主人。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组织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亚布图的各族贫下中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团结一致地开展牧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自力更生地大搞草原基本建设,为牲畜搭棚圈、修井渠,开发了无水草原四万多亩;同时开辟饲料基地,建立定居点,初步改变了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亚布图的各族贫下中牧还把农业和牧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荒滩上开出了上千亩农田,种上了粮食作物。去年,他们战胜严重的风沙、干旱、霜冻和害虫等灾害,获得了农业生产的好收成,粮食总产量比前年增长四成以上,不仅满足了牧民吃粮的需要,而且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和饲草。
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亚布图的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现在全队有公共积累六万九千多元。队里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柴油机、割草机、铡草机、饮畜水车等农牧业机具共四十台,基本上实现了耕耙、播种、收割、磨面、饲料粉碎的机械化和牲畜饮水、农田提灌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用到畜牧业生产和农业的精耕细作上,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近五年,他们向国家交售役畜和菜畜一千零三十头,各种绒毛五万多斤,各类皮子三千多张,还卖给国家商品粮一百零四万斤,牧民的生活也不断改善。各族牧民怀着激动的感情,尽情地歌颂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没有天上的雨露阳光,
哪有草原上的红花开放?
没有党和毛主席的领导,
哪有奴隶的翻身解放?
走了大寨的革命化道路,
才有布满边疆的五谷牛羊。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