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斗争中学习辩证唯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16
第2版()
专栏:

在斗争中学习辩证唯物论
中共山东省昌潍地区委员会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通过攻读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有力地指导了我们的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又加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
坚持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九七一年,我区东部几个县遭受了涝灾,一九七二年,全区又遇到了大旱。在这一涝一旱的自然灾害面前,凡是迎着困难上,敢与困难斗的,都夺取了农业生产的胜利;凡是畏难发愁,观望等待的,农业生产都打了被动仗。
临朐县去年战胜严重干旱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县的巨家沟大队,是个不到百户的山村,从春到秋六个多月没下一次透雨,七个水库塘坝全部干涸。在大旱面前,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教导,把批修整风和抗旱工作结合起来,狠批形而上学,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全队一百八十名男女社员一齐上阵,用“宁洒千滴汗,不死一棵苗,老天不低头,抗旱不罢休”的英雄气概,采取库底挖井、河底掏坑、山沟凿泉的办法,连续苦干了一百五十多天,挑水三十多万担,硬是一担担、一瓢瓢地浇水保苗,夺取了小麦丰收,保证了适时夏播。而有的大队,由于领导在干旱面前畏难发愁,靠天等雨,结果小麦减产,夏播推迟。临朐县委及时抓住这两种典型,向全县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掀起了抗旱夺丰收的高潮。
临朐县巨家沟大队这种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深深教育了我们:对待自然灾害,是斗还是怕,是努力改造自然,还是作自然的奴隶,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后者是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是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天旱无雨,给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是事实,不看到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畏缩,不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这种困难局面,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而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毛主席教导我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巨家沟大队的贫下中农,正是坚持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我们从巨家沟大队的经验中认识到:大寨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大干的革命精神。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改变不了自然面貌。大干就得艰苦奋斗,就要和懒汉懦夫的世界观进行斗争。
在巨家沟大队的鼓舞下,我们组织各县领导干部深入到山村岭地,和贫下中农一起掏井挖泉。经过七个多月的苦战,全区新打机井五千三百八十七眼,新建扬水站三百七十四处,新修水库塘坝二百四十九座,扩大水浇地一百一十万亩,终于夺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全区粮食亩产、总产仍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黄烟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两成。旱情最严重的临朐县,粮食亩产仍然跨过了《纲要》。
正确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我区一百二十万亩棉田,过去长期受着涝、碱两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棉花产量低而不稳。一九六四年以前,亩产皮棉一直徘徊在三、四十斤。要提高产量就得治涝、改碱。但是,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只是对胶莱河的支流作了一般疏浚,搞了一些田间排水滤碱工程,而没有抓住治理主河道这个主要矛盾。结果,因主河道泄洪量低,下游不少地方汛期仍然出现洪水滞积,造成灾害“搬家”。
失败的教训促使我们改正自己的认识,使之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我们采取了开挖新河、分割水势的办法。这样,既较好地解除了平度县中部和北部七十多万亩洼地的内涝灾害,又大量减少了胶莱河主河道的来水,使它的排洪能力相对增强。由于减少了涝灾,棉花产量大幅度增长,连续两年,全区皮棉亩产都超过百斤。
这段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要使自己的认识比较完全、比较确切地反映客观,从必然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必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当我区棉花亩产量连续两年超过百斤以后,有些同志就认为棉花生产的门道已经摸得“差不多”了,在我区春旱秋涝、晚秋又旱的气候条件下,只要春天拿住苗子,夏季加强管理,秋季能抗住涝灾,就可以稳产高产。因此得出了一条“怕涝不怕旱,棉花不用灌”的结论。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有的地方只抓排涝工程,不作防旱准备,结果,一九七二年遇上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产量就受到很大影响。
事实证明,我们原来对棉花生产的认识还是不完全、不确切的。棉花不是“怕涝不怕旱”,而是既怕涝,也怕旱。不管是涝还是旱,如果超过了棉花本身固有的适应能力,都会影响它的生长。列宁指出: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我们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旱涝并防,才能夺取农业丰收。
思想认识不能绝对化
我区有些地方土地平展,水源丰富,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生产的发展却很慢;而原来一些穷山薄岭、盐碱涝洼的地方,反而大踏步地赶了上来,有的粮、棉亩产还超过了平原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深入到不同类型的地区,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一些单位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五莲县的叩官公社和高密县的大牟家公社,就是其中两个突出的典型。
叩官公社地处五莲山下,四万二千亩土地,分布在山岭上和沟壑里,地块小,土层薄,产量很低,年年吃统销粮。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他们誓做当代的新愚公,发扬了挖山不止的革命精神,坚持大干了九年,修建了水库塘坝七十四座,凿通了长达一千五百米的隧洞九个,开挖干、支渠二百多里,同时劈岭填沟,整地改土,使全社百分之六十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由过去的二百多斤提高到九百三十五斤,去年每亩平均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二百一十多斤。
大牟家公社原来是个出名的“死洼底”、“盐碱窝”,粮棉产量长期处于高密县的末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干部和群众狠批了懒汉懦夫世界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旱、涝、碱三大灾害斗争,治洼改碱三万五千亩,打机井二百七十多眼,扩大灌溉面积三万多亩。同时,大抓养猪积肥。近两年在一涝一旱的严重灾害的侵袭下,粮、棉产量连续上《纲要》。
叩官公社和大牟家公社的事实充分说明,生产条件差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坚持大干苦干,就能使生产条件由差变好,农业产量迅速提高。相反,生产条件好,如果因循守旧,满足现状,面貌就不能改变,生产就不能发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为了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总结推广了这两个公社的先进经验,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深刻的路线教育,进一步体会到“认真看书学习”的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