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牡丹江畔的“明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16
第3版()
专栏:

牡丹江畔的“明珠”
在美丽的牡丹江边,吉林省敦化林业局的革命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林业新城。这里,白天机声隆隆,夜晚灯火辉煌,人们把这座林业新城誉之为牡丹江畔的“明珠”。
这颗“明珠”,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很久很久以前,牡丹江边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牡丹江的最上游,有一座险峻的山峰,山下的村里住着一个名叫“牡丹”的姑娘。她是铁匠的女儿,勤劳而勇敢。
有一年,突然从外面飞来一条黑龙,盘踞在高高的牡丹峰上,把它的又粗又长的尾巴堵在牡丹江的发源处——牡丹泉的出水口上。大江干涸了,土地龟裂,两岸的庄稼眼看着快要枯死了。为了保护故乡的土地、庄稼和人民,“牡丹”姑娘挺身而出,背上和父亲连夜铸造的宝剑,登上牡丹峰,和黑龙搏斗了三天三夜,终于杀死了黑龙,泉水轰隆一声涌了出来,“牡丹”姑娘纵身跳了进去,化成了泉水。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姑娘,就把这条江叫做牡丹江,把那个山峰叫做牡丹峰。
这个传说是劳动人民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一首颂歌。凡是为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民会永远纪念他们。
但是,在中国人民还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牡丹”姑娘的故乡并不能免除祸害。解放前,帝国主义疯狂掠夺祖国的森林资源,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牡丹江边沼泽遍地,荒蒿丛生,饿殍横道,凄凉满目。只有在解放后,人民才真正得到了幸福。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牡丹江畔,一座座新建的厂房,栉比鳞次,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整齐美观的家属住宅、职工宿舍掩映在杏花绿柳间。春风扫尽了愁云,这里再也没有昔日奴隶的悲叹、长工的啜泣,人们的脸上流露出主人翁的自豪。
现在的敦化林业局,已经是一个拥有七个机械化林场和一整套木材综合利用设备的大型森林工业企业,每年生产近四十万立方米木材。在贮木场里,高大的龙门吊车,把几搂粗的大原条吊到造材台上;在装车线上,架杆机在挥舞巨臂,随着输送链发出的隆隆响声,把一批批木材装进火车,运往祖国四方,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整个林区,人欢笑,机器叫,到处都是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为了给祖国增加森林财富,这个局的党委还注意加强森林管理和幼林的抚育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营林机构,建立了四个经营林场、四个森林管理站和三个面积较大的苗圃。各基层单位成立了科研小组,防治森林病虫害。从建局到一九七二年,他们在荒山荒地造林三千三百多公顷,迹地更新三万公顷,次生林抚育二万七千多公顷,造林用苗八千四百多万株。
祖国的森林美,革命的育苗工人更美。
育苗技工陈宝良,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管白天夜晚,刮风下雨,他吃在苗床边,睡在苗床边,仔细寻找种子的发芽规律。经过多年的研究摸索,创造出一个新的育苗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每当春天起苗时,陈宝良就领着一群男女青年在苗床边忙碌着,耐心地教给他们操作方法。这时节,浩浩荡荡的造林大军就开上长白山。队伍里有鬓发灰白的革命老干部,有天真烂漫的“红领巾”,都忘我地劳动着,他们把美好的理想和树苗一起栽在长白山麓。
站在这个充满生机的苗圃前,展望前景:这千千万万幼苗,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长成粗壮的大树;而这里的人们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