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淮上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18
第3版()
专栏:

淮上行
一个细雨蒙蒙的拂晓,记者从淮河岸边最大的港口蚌埠,登上开往淮南古镇正阳关的“前进”号客轮,对迅猛发展的淮河航运事业作了一次旅行访问。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客轮渐渐离开了蚌埠港。站在船头望去,只见十里码头上,灯火明亮,轮船货驳,进出繁忙。卸下的以及待装的煤炭、粮食、烟叶和化肥堆积如山,各种钢材、农业机械和日用百货摆满货场。
在船舱里,老船长陈占元向记者介绍了淮河航运事业在旧社会的悲惨历史和今天的崭新面貌。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淮河的河道淤塞非常严重。千里淮河,只有从临淮关到正阳关一段勉强可以通航。就是这一段航行也很困难,有所谓“三弯九嘴十八岗”“七个半暗山(礁)到正阳”的说法。那时有谁来过问什么航道、航标?因此,淮河上翻船、沉船的事件经常发生,不知有多少贫苦的船工葬身河底。
解放后,在毛主席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豫、皖、苏、鲁四省人民团结治水,使淮河面貌焕然一新。治淮工程不仅使淮河尽了灌溉之利,同时也保证了淮河常年通航的水位,开辟出了一条条新的航道。如今,千里淮河航运四通八达,轮船逆淮而上,可通河南省的淮滨,顺淮而下,可入洪泽湖。从洪泽湖既可以经大运河入长江,直达祖国门户上海,又可以通向淮北新开的人工长河新汴河。几条主要支流上也有轮船通航,颖河通到京广铁路线上的漯河市,淠河可达大别山区的霍山县,涡河与淮北新建的濉阜铁路相连。目前,在淮河与涡河之间的广阔平原上,二十多万治淮大军正在开挖又一条人工长河——全长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茨淮新河。待茨淮新河挖通以后,从蚌埠开往淮北重镇阜阳的船只,就不用再从正阳关转道,而可以从怀远直驶阜阳了。
据淮河航运局有关部门统计,现在的淮河航运里程,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五倍,机动船舶马力增长了四十多倍,货运量增长了三十六倍。仅今年第一季度完成的支农物资和其它一些物资的货运量,就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全年货运量的十倍。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船工们谈到了淮河航运工人千方百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许多事迹。去年春天,经过长期航行的“驳八队”的船只,应当停航把船油漆一遍了。但当时正是春耕物资运输的繁忙季节。于是,工人们提出要闯出一条不停航油船的新路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得到了党组织的支持。副队长把老船工们找在一起,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各船先漆好了甲板和船舷上半部。但下半部怎么办呢?老木工们决心设法趟着浪尖维修。在老船工的带领下,各船的工人把跳板贴着水面吊在船舷上,然后拴上保险绳,在跳板上进行作业。去年,这个船队在航行中进行船舶维修保养四百多个工时,为国家节省了许多费用,还多运送货物一百三十多万吨公里。
在去年淮北地区抗旱最紧张的时候,一天“红卫”客轮即将从正阳关港开航,颖上县木干子排灌站的职工从寿县运来一台大变压器赶到码头。“红卫”客轮的船员们立即把这台成吨重的变压器搬到船上。木干子排灌站在杨湖镇和王岗站之间,如果按站停靠,上岸后还要费很大劲才能把变压器弄到排灌站。于是,船员们在旅客的赞同下,决定破例停靠。到了木干子以后,由于离岸较远,变压器无法直接抬到岸上。船员们纷纷跳到水里,搭起坚固的跳板,用了一个半小时才把笨重的变压器搬到岸上,及时支援了抗旱。
“前进”轮迎着晨风破浪前进。沿途闪闪发光的航标灯,不由地使人想起那些冒着严寒酷暑日夜辛劳的航道工人们。二十多年来,他们配合治淮大军,对淮河以及颖、涡、淠、浍等主要支流的浅滩障碍进行了疏浚和打捞;同时根据淮河的特点,利用我国古代治水的经验,采取拦水冲沙的办法,防止沙沉河浅。他们还在千里淮河上装上了数百座电气化、自动化的航标。夜晚,这些航标就象颗颗明珠,指引着航船胜利前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客舱里,几位年老的旅客向记者谈起了在淮河旅行的感受。他们说,解放前,劳动人民在淮河上旅行不用想坐什么客轮,能挤上货船就不错了。那时,出门乘船不但要挨冻受饿,连生命也没有保障。一次,有一条叫“沙淮”的货船,资本家为了赚钱,下舱里已装满了人,上面还拚命堆货,结果在正阳关附近翻了船,一百多名旅客全部遇难。
解放后,淮河上出现了“前进”、“淮伟”、“淮明”、“飞跃”等大型内河客轮,支流上行驶着安徽造的新式浅水客轮。广大船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今年春节前几天,淮北地区连天风雪,由蒙城开往河溜的小客轮被迫停航,蒙城航运站前挤满了参加开挖茨淮新河的河溜民工,他们焦急地等待着乘船回家过春节。当时,“前进”号客轮正好从蚌埠开到蒙城。船长肖玉斌看到这种情形,便和船员们商量,决定连夜把这批民工送回河溜。由蒙城至河溜的航道比较窄,加上风雪,夜航就更加困难。肖玉斌打开船头的探照灯,拉开驾驶舱的挡风玻璃,不顾风雪的扑打,紧握舵轮,全神贯注地驾驶着客轮前进。凌晨三时许,船到了河溜。船员们怕阶级弟兄在风雪之夜行走不便,又留他们在船上休息到天明。
记者正同旅客们热烈攀谈,“前进”轮已驶进煤城淮南的港口。码头上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飞转的皮带运输机上,乌黑的煤炭不停地向一艘艘驳船倾泻;高大的起重机象巨人的手臂,正不停地在装卸货物。码头上的职工告诉记者,解放前这里是一片沙滩,仅有一座石码头,连两吨货船也不能靠岸,工人们不得不在泥泞的河滩上进行艰苦的装卸劳动。如今,这里已建有六个货运码头和一个客运码头,还兴建了一座宽敞的旅客候船室。整个港口正向机械化迈进。现在淮南港口的吞吐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从蚌埠出发,船行十一小时到达了正阳。过去,这段路要走三天三夜。正阳关位于淮、颖、淠三河汇合处,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一向以农副产品集散地闻名。可是到解放时,正阳码头只是一片泥滩,轮船公司就在泥滩上摆着一张桌子卖票,旅客就靠一块跳板上船。今天,一座崭新的栈桥式的码头建设起来了,港口岸边,桅杆林立,新型的“大庆”、“东方红”等客轮,从这里出发开往淮河的上游和支流,把大批粮食、棉花、油料和土副产品运到城市和工厂;又把许多工业产品从这里输向寿县、霍邱、颖上、凤台等县的边远农村。
淮河,这条在旧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苦难的“害河”,今天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已成为安徽省最重要的水路交通线,正在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