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呼伦湖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3
第3版()
专栏:

呼伦湖上
列车穿过大兴安岭,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奔驰。从扎赉诺尔车站下车,向南走十五公里,便到了被人们称为草原明珠的呼伦湖。呼伦湖盛产一种红尾鲤鱼,还出产白鱼、鲫鱼、鲶鱼等,每到六、七月间,鱼成群结队游到湖边,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抓到五、六斤重的大鱼。
解放后,呼伦湖成立了国营渔场,下设七个分场。生产不断提高,职工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渔场又有了新的发展。渔场党委发动群众,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执行“养捕并举”的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人工孵化鱼苗已经成功,近两年来,就孵化了一百多万尾。为了增加呼伦湖的鱼类品种,他们还把长江的白鲢鱼移过来,让它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为了增加鱼的捕捞量,渔场党委还成立了以老工人为骨干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不断地改革捕鱼工具。去年冬季,他们改用聚氯乙烯的网纲,不仅减轻了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成本降低了一倍。去年冬季,他们还试制成功一种冰上打眼机,在二米厚的冰层上打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眼,只要四十秒钟,比人工操作提高效率十几倍。这种打眼机的试验成功,为实现冰上捕鱼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广大干部和渔工的努力下,全场捕鱼量不断增长,一九七一年为四千三百吨,一九七二年增长到五千吨。
过去,渔场职工吃的蔬菜,全是从外地由火车运到扎赉诺尔,然后再用汽车送到湖四周几百里远的各个分场。后来,渔场的广大职工家属,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组织起来,开荒生产。她们凭着两只手、几把锹镐,揭开了千古沉睡的草原,在北纬四十九度的高寒地区,第一次收获了黄瓜、豆角、茄子、萝卜、白菜、土豆等各种蔬菜。现在她们生产的夏菜和秋菜已经达到自给,东河分场去年还做到了自给有余,把剩下的菜支援了扎赉诺尔矿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