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4
第2版()
专栏:

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在江苏宿迁县大新公社纲要大队,人们赞扬党支部书记彭传友,说他是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的好书记,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纲要大队位于沙碱地上,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学大寨运动开展以来,支部几次研究怎样改变低产面貌。彭传友扛着镐在砂礓滩上转,他一会用手沾点土尝尝,一会用镐在砂礓滩上刨刨,蹲下来细细考察,了解到低产的病根就是盐碱土、漏水沙。要想夺高产,就要改造这个自然条件。
老彭把自己的想法,向党支部委员会作了汇报。大家决定把砂礓滩变成高产田。有人说,自古以来的砂礓滩,想变高产白费力。
“说千道万,不如一看”。彭传友决心带头干出个样子。他带着贫下中农在砂礓滩、沙碱地上开沟淋碱,刨走砂礓,垫上河淤,开成了小面积的梯田,第一次种上水稻,亩产六百多斤。大家认识到:不怕地薄,就怕志短,只要敢于革命,砂礓滩一定能变成稳产高产田。
这年冬天,老彭带领群众打响了改造砂礓滩的战斗。他们顶寒风、冒冰雪,抬走砂礓,垫上河淤,开出大片梯田。他们还根据本大队地形特点兴修水利,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自如。这一年全大队粮食亩产超过《纲要》。
老彭经常深入田间摸庄稼脾气。一年夏季,全大队水稻普遍长势良好。唯独三干渠南的一片稻田,却高低不齐,黄绿不一。这是啥道理?彭传友挽起裤管下到了稻田里,这头扒扒根,那头望望苗,发现稻田里的水一头热一头凉。凉水从哪来的呢?老彭对四周一观察,马上就弄明白了:水凉的那头紧挨着一条地上水渠,渠水从砂礓层不断渗透过来,使这边田头的稻子整天泡在凉水里。症结找到后,顺着干渠开挖一条截水沟,引走凉水,问题就解决了。
这件事给老彭很大启发,使他想到灌水的深浅、水温的高低,对水稻影响很大。老彭和二十多个管水员一起,认真总结了本大队稻田管水问题上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深水懒灌”的稻田,后期都易倒伏,造成减产;凡是“浅水勤灌”的稻田,都获得高产。彭传友同志在田间考察,到外地学习,亲自参加管水,摸到了适合本大队土质特点的稻田管水方法。他说:“人要常喝水,但渴了才想喝,水稻也一样。需要就灌,不要就搁田,这样才舒服。”大家都说: “老彭算是摸清了庄稼生长的脾气。”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怎样施肥,却有一套学问。有一回,一个队从外地引进一种耐肥的矮秆水稻品种,在施足基肥以后,又用了大量面肥,中后期又施追肥。结果,中期疯长,后期贪青,成熟时倒伏,反而减了产。吃一堑,长一智。老彭和他们总结出适时适量的施肥经验,看品种、地力定施肥量,看长势和时间定追肥量,前期争苗,中期争秆,后期争穗,顺着规律走,果然增产丰收。老彭常说:“科学的路是走不完的,种一辈子地,就要摸一辈子庄稼的脾气。”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