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甘肃省临夏县积极开展防治地方病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06-26
第2版()
专栏:

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
——甘肃省临夏县积极开展防治地方病工作
在中共甘肃省临夏县委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疾苦,重视防治地方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已基本上控制了新发地方病,原有病人的病情大有好转,许多地方病患者已经治愈,使大批劳力解放出来,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这个县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地区为高寒阴湿山区,这里的土壤、水和食物中碘质缺乏,容易得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临夏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干部和群众以及广大医务人员,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县患病率由解放初期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下降到百分之七左右,好转率占患者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搞群众运动,防治地方病。临夏县各级党组织,把群众运动与医疗卫生队伍结合起来,把改良水源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把防治地方病与巩固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结合起来,促进了地方病的普查、防治工作。麻尼寺沟公社起初光依靠州医疗队搞普查投药,八个月只普查了一个大队,进展很慢。通过宣传发动群众,调动了各族干部、社员防治地方病的积极性,公社赤脚医生、卫生所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和州医疗队紧密结合,一起搞普查普治,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不上十天时间,就对全社地方病患者进行了普遍检查和投药。县委在这里召开全县防治地方病工作现场会,认真总结推广了麻尼寺沟的经验。
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新发病人和治疗现有病人的工作结合起来。全县普遍食用加碘盐,发放了含碘食盐片。农村广泛开展改水、改厕和改造环境卫生的群众运动。近两年,发病区打饮水井一百多眼,掏泉二百多眼,还搞了许多引水改道工程。不少地方实行了“精肥坑”,改善了粪便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新发病例。
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地方病。设在高寒阴湿山区吹麻滩的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在调查中发现,中草药黄药子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疗效,就发动群众采集,用黄药子煎剂治疗甲状腺肿。接着,他们又在黄药子干粉中加进碘化钾,试制了“黄碘丸”,收到了比黄药子煎剂更为满意的效果。很多发病区还用柳叶丸、柳叶膏、醋泡海带等土办法进行治疗,收到一定成效。此外,还大量发放和使用了碘化钾片、甲状腺片、碘化钾注射液等药剂。
防治地方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去年,全县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四和二十七,使许多发病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十二个公社,粮食产量跨过了《纲要》,一个公社过了“黄河”。麻尼寺沟、铁寨和刁祁公社是地方病严重的地区。过去,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地方病患者,造成劳力缺少,生产落后的局面。一九六九年以来,大力开展防治地方病活动,治愈了地方病患者,使农业生产有了充足的劳力,这几个公社的粮食产量连续丰收。地处太子山麓的铁寨公社新寨大队一带,解放初期,地方病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只有一百七、八十斤,被称为贫苦落后的“烂寨子”。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这里已经控制了新发病例,患病率由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十,促进了这个大队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以来,粮食亩产量连续跨过《纲要》。同时,大搞多种经营,为农业生产积累资金二十多万元,购置农机具二十三台(件),加速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原来的“烂寨子”变成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典型。各族贫下中农无比感动地说:“没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哪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